第10版:环保

应对气候变化 保护文化遗产

  日前,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积极探索在气候变化环境下,如何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低碳行动深度融合,面向公众举办应对气候变化科普讲座、开展“气候变化中的文化遗产”专题展览,发布我省首条低碳主题游径,促进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进一步以低碳行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

关注气候变化中的文化遗产

  气候与文物有着怎么样的联系,气候变化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在当下的气候环境下更好地保护文物古迹?6月20日,在山西博物院里,一场关于“气候变化中的文化遗产”的专题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
  活动现场,大家通过现场展览照片,目光汇聚在一些坍塌倾斜的寺院,风化加剧的石窟、雕像,因温湿度剧烈波动而剥落的石壁等,了解了风速引发的风化孔洞,温度导致的块状剥离、裂缝,降水导致的渗漏水、霉变,长时间光照引发的空鼓、褪色等气候对于文化遗产的影响,也让更多的人对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有了深入理解。
  看着历经沧桑的古代文化建筑,听着专家讲解正在承受气候变化带来“病痛”的石像,让参与者对气候变化给人类产生的影响更加具象化,大家纷纷表示,对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最直观的责任感。
  太原退休教师田向洲刚刚参观完展览,他告诉记者:“今天展览有专家讲解,看着古迹上正在扩大的裂缝、风蚀下剥落的石壁,比单纯的说教更直观、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参观了解,我深切感受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与环保息息相关,与文化遗产保护更是密不可分。我们应该自觉践行低碳行动,减少因人为活动带给文化遗产的影响。”
  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宁妍表示,举办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公众以直观生动的方式认识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理解文化遗产的内在脆弱性,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共同参与遗产保护行动。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低碳发展深度融合

  都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众多的文物资源如同一件件瑰宝,撒落在三晋大地。近年来,我省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基础上,凭借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太原、大同、晋中等地成为全国旅游热门打卡地。
  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深刻印记、文明的璀璨结晶,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中华儿女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遗产受气候变迁所带来的挑战日益加剧。气温的持续攀升、风雨的频繁侵扰,都让我省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促成更广泛的共识、更有效的行动,形成气候变化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山西样本”,去年,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文物局发布了《气候变化下文化遗产保护宣言》,呼吁全社会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深远影响,为后世子孙留下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财富。
  今年,省生态环境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联合发布了我省首条低碳主题游径,用气候变化串联起省内12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北起云冈石窟,南至永乐宫,沿线包含应县木塔、崇福寺、五台山、佛光寺、晋祠、平遥古城、小西天、陶寺遗址、青莲寺、玉皇庙。通过“文化遗产+低碳守护”模式,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游径还依托山西碳普惠平台“三晋绿色生活”小程序,创新构建“文旅体验—低碳行动—权益兑换”的闭环机制,公众可通过定位打卡积累碳积分,兑换主题文创产品。同时,公众在游览过程中可以通过“三晋绿色生活”小程序和游径《通关文牒》,了解文化遗产面临的气候挑战,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宁妍说,低碳游径旨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低碳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公众对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理解,探索气候变化科普新形式、讲好山西绿色低碳故事,推动社会各界积极践行低碳理念,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积极践行低碳绿色生活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社会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我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方式,助力美丽山西建设。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副主任王心源,今年带队从北向南沿着我省文物路线一路走来,对文物与气候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采访中,王心源表示,山西地上文物资源丰富,然而气候变化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工作提出更多的挑战。希望相关部门做好文物资源保护的引导工作,提高全民素质,让全民自觉行动起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减少极端天气的出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文物产生的影响。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研究员柴麒敏建议,山西应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省情,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汽车、光伏等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在节能降碳、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之路上,没有旁观者,只有行动者。活动中,专家纷纷呼吁大家深化科学认知,推动科学研究,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理解。同时,积极参与保护行动,通过志愿活动、公益讲座等方式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此外,倡导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减少碳排放,为减缓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我省将通过科普教育、文化展示、互动参与等多种形式,引导公众形成“气候变化—文化遗产—人类未来”的共同认知,促进更广泛、更有效的低碳行动,让三晋大地更美丽。

本报记者程国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2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 第2025-06-29期

  • 第2025-06-28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5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