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作为全省首个成立财政局的省级县管开发区,沁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断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增收激励机制,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聚力打造省级开发区财政改革的示范样板。
聚焦体制设计,构建独立财政体制。严格按照《沁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方案》文件精神进行体制构建,坚持“一级财政、独立核算”“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等原则,联合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和人民银行共同出台了《沁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收入征管实施细则(试行)》,并设立沁水经开区国库,经开区财政收入实现“属地征收、就地入库”,打破资金“体外循环”瓶颈。国库设立后,实行独立的财政预决算体制,实现了财政收支的自主统筹与高效调配,为园区重大项目建设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聚焦制度建设,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出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风险内部控制办法(试行)》,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申请、分配、拨付、绩效评价及风险防控流程进行全面规范;开通政府采购云服务平台,实现政府采购的电子化、一体化,提升采购效率;开通产权登记平台,对下属国有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动态管理,高效监测、提前预警,力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出台《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投资评审委托与考核办法(试行)》,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规范高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聚焦产业反哺,打造创新发展模式。牵头成立投资公司,设立了“沁河碳谷”产业母基金,并采用股权投资的形式对符合基金政策的企业完成3000万元投资。在“招商引资攻坚年”大背景下,创新实施“基金招商”专项行动,围绕园区三大主导产业多次外出招商,与深圳、北京、上海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通过“财政资金—产业基金—项目孵化—税收反哺”的良性循环,推动完成了从“财政输血”向“产业造血”的转变,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