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政治

“新新相融” 暖“新”聚“新”

  快递小哥在烈日下疾驰,网约车司机在夜色中穿梭,货车司机于晨曦中启程……这些被统称为新就业群体的身影,已成为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给市民提供便利生活的同时,也面临“就餐难、休息难”等问题。近日,省委社会工作部启动“新新相融”服务月活动,以一系列精准举措为这一群体注入温暖关怀,更以“从月到年、再到常态化”的郑重宣告,致力于将这份关爱转化为长效机制。
  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超2亿,仅快递外卖行业从业者就达千万之众。在山西,这一群体规模亦超过300万人。新就业群体不仅是经济血脉中不可或缺的活力因子,更是社会治理网络末端的重要元素——其工作性质赋予了他们感知民生痛点、发现治理疏漏的独特优势。因此,关怀新就业群体,既是对城市运转命脉的守护,也是在社会治理最前沿构筑“哨点”与“基石”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切实帮扶与关怀,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工作生活更有保障、更有信心和力量;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激发新就业群体在感知社情民意、参与基层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近年来,我省通过建设“爱心驿站”、推广“晋工保”专属保险等措施,持续改善新就业群体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新新相融”活动中的关怀举措,更加注重通过常态化、制度化构建起一张立体关怀网络。从“爱心餐”到“心链”婚恋服务,从“惠购”补贴到“安心”心理法律咨询,11项行动覆盖基本生活保障、职业发展支持、心理情感关怀与法律权益维护等多维需求。更可贵的是,活动采取“云上+线下”联动模式,以二维码作为服务入口,极大提升了服务的精准度与触达率。
  “服务月是常态化开展服务新就业群体的开始”,省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关怀不止步于“月”,一定会向“年”、向“恒”深化拓展。活动所强调的探索常态长效举措、征集“微心愿”等机制,正是从“活动式关怀”跃向“制度性保障”的坚实桥梁。通过制度化征集“微心愿”、鼓励新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等方式,将为其提供表达诉求、贡献智慧的渠道,在“友好场景”构建中提升其职业荣誉感与社会认同感。
  打造“友好场景”,让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共赴美好,是一个长期不断累积的过程,更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实现。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协同努力,通过实施一系列有质有效的举措,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郭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2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