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丽长篇小说《命运的魔方》叙述了老桑一家人的平凡故事,揭示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里的命运沉浮,细密的语言,和缓的笔调,呈现出一种日常生活的细水长流与脉脉温情。
桑来福把第五个女儿和梁茂泉的第六个儿子互换,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儿子。儿子起名为桑树,希望儿子能够像树一样茁壮成长、顶天立地。桑树在一家人的关爱呵护下渐渐长大。而这个换子的秘密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也逐渐揭开。
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是要叙述因为换儿子这样一个事件引发一个传奇或者奇迹,而是把笔力开掘到日常生活的一粥一饭半丝半缕来表现普通人的成长史奋斗史,让读者从中看出自己或他人的影子。因此,作品更多的是生动的细节,人物的对话,场景的转换,心理活动的起伏,让这部作品丰满厚实起来。曾听一位作家说过一句话,东家聘闺女了,西家生孩子了,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文学。李心丽从最平常的日常生活入手,以质朴的情感工笔画般描摹出普通人的坚韧与善美,日子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而是琐碎的平淡与精彩。
以种地为生的桑来福一生勤劳,供养孩子们读书上学。他的4个女儿靠努力学习挣脱了农村,实现了在城里工作的梦想,自己也跟着女儿住上了城里的楼房,过上了城里的生活。村里的土地承包给了专业队,种上了果树。桑树中途辍学,后来成为一个工程队的包工头,尽管日子过得不错,但心里总是隐隐作痛,觉得是不爱学习的基因造成的,尽管一出生就生活在了桑家。以至于他的孩子也不爱学习,整天沉迷于游戏。小说故事平平常常,咀嚼细节,有滋有味。桑树对自己亲生父母的家既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漠然,又有一种血缘上无法隔断的链接,在许多事情上的尴尬让他明白,几十年来,其实自己已经和桑家水乳交融,深深地扎根了,可是,让他痛苦的是为什么自己没有继承桑家几个姐姐爱学习的好传统好家风呢?每一个人都在时代的框架下,又都在自己的轨道里疾驰,如果说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意义是为了过上吃公家饭的目标,未免有点狭隘,甚至不能体现小说要表达的核心。尽管桑树没有吃上公家饭,没有自己的一张办公桌,但他同样打工赚钱、辛苦养家、孝顺父母、夫妻和睦,尽管孩子不能像姐姐们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那么优秀,但同样倾注了父爱母爱,日子也其乐融融。尽管自己是被换子换到桑家来的,但桑家一家人对他比亲生的还亲。小说通过叙述这个大家庭每个成员的成长以及亲情关系时,传递了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就是每一种生活都是值得的,都是被尊重的,只要是努力奋斗来的。人生不是唯此一种,生活本就多姿多彩。而这不正是烟火人间的日常?
生活是一个动词,文学是一种实践。李心丽写出这种动感,让文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成为重构生活的一个有机的、流动的存在。种地、抬水、浇地、拔草、喂猪、摘葡萄、卖葡萄,求学、分配工作、托人办事、买房子、看对象、送彩礼、结婚、生子、教育子女,给城里的孩子送瓜菜、看孙子外甥,给祖先立碑,一茬又一茬,一代又一代,就这样走过了年年岁岁。“等他将来长眠于此的时候,他坟头的香火,他墓前的碑,这些事,自然而然就会由桑树接手过去”。“长尾巴雀从天空飞过,阳光暖洋洋的,又一个春天来了”。摒弃辞藻的华丽堆砌,抛却技巧的刻意炫耀,于淡淡的叙事中道出生活的朴素哲理。以白描的手法描摹生活的本来面貌,从容不迫,不急不缓,如潺潺小溪,淙淙流淌,偶尔溅起的小小浪花一路拍打着读者的心扉。
诚以为,作者深刻地理解了生活,将文学的视觉落在了生活的实处,颗粒归仓,饱满厚实,内容肌理更见丰富与宽阔。
边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