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一”期间,现代儿童剧《妈妈再爱我一次》在青年宫演艺中心首演。该剧由太原市委宣传部和太原广播电视台出品。
剧中,小学三年级男孩豆包被妈妈的学习安排压得喘不过气,生日这天意外闯入“愿望城”。豆包本以为能逃离妈妈的管束自由玩耍,却目睹妈妈被闹钟变成木偶。为救妈妈,豆包在闯关过程中,回忆起妈妈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终于明白妈妈严管里藏着深深的爱。最后,豆包决意用真心唤醒妈妈,含泪呼喊“妈妈再爱我一次”……
教育“焦虑”的戏剧显影
儿童剧《妈妈再爱我一次》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现代家庭教育的缩影:当豆包收到妈妈的生日礼物——“练习册”时,现实生活中家长内心“为孩子好”的初衷与现实教育压力的矛盾跃然舞台;当妈妈举着闹钟强调“时间就是金钱”,与现实中家长朋友圈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遥相呼应。
透过豆包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妈妈的“蛮横”——强行修改豆包的作文;也从日记中看到了妈妈的挣扎——“我本想着让他快乐学习,可我也不想让他低人一等……我还是成了我小时候最讨厌的大人啊”。对豆包妈妈的“双面刻画”让故事冲突超越了简单的亲子对抗,升华为对整个教育生态的反思:当社会将成功窄化为分数排名,当职场妈妈在社会评价体系与育儿完美主义的双重影响下,不经意间将爱转化为过度规划,这种矛盾恰是现代家长群体的真实困境写照。
豆包摔闹钟时那句“当初我还那么喜欢你,现在处处受你限制”,道破了现代教育中工具化倾向对亲子情感交流的影响。“闹钟化作监督学习的约束,渐渐成为压力的象征”的过程。当科技产品成为“管理”孩子的手段,当教育在现实压力下逐渐趋向标准化模式,剧作通过童话意象警示:真正的教育不该是冰冷的时间管理,而是温暖的情感流动。
在幻想与现实间重建理解桥梁
当豆包撞开衣柜门,彩虹星尘中悬浮的乐高积木聚成银河,毛绒小熊的纽扣眼闪烁月光——这座由玩具构成的“愿望城”,既是孩子瞳孔里放大的梦境,也是现实教育困境的魔幻投射。
作为梦境中的愿望树爷爷调侃豆包“你的愿望不就是玩吗”时,现实照进童话——玩耍与学习本不该是对立关系,为何在现实中却成了非此即彼的选择?而他让豆包读妈妈日记的情节,则是整个戏剧的情感转折点——那些记录着“为了给你买语音机器人,妈妈很久没买新衣服”的文字,那些“怕你营养不良而精心熬制蔬菜粥”的细节,让豆包和观众都突然意识到:母爱从来都在,只是被“焦虑”的外壳包裹住了。这种“发现真相”的戏剧张力,比任何说教都更具冲击力。
这场由星尘与日记构筑的叙事,是用戏剧诗学重构的理解密码本:愿望城的星光落进现实土壤,闹钟锁链禁锢的爱、焦虑包裹的付出,终在幻想与现实的裂隙间显影——母亲围裙的面粉渍里,藏着比愿望城更璀璨的星光;孩子叛逆外壳下的糖块,等待被读懂的瞬间。故事以魔幻笔触证明:唯有让幻想成为照见现实的棱镜,才能在教育焦虑的迷雾中,重建以理解为基石的桥梁。
双向成长超越“完美教育”想象
剧作最动人的突破,在于打破传统亲子叙事中“孩子单方面懂事”的框架,构建双向成长弧光。当妈妈在愿望城说“以后不逼你了,知识是自己的财富”时,曾举闹钟管控一切的她,正将控制欲熔成理解的钥匙;而豆包捏开木偶妈妈蜷曲的指节说“再也不嫌你管我了”时,那个摔练习册的男孩,已将叛逆淬成共情的温度。这种和解如双人舞同步旋转:妈妈松开缰绳时,豆包主动牵手;孩子卸下对抗时,母亲放下“完美教育者”的盾牌。当豆包抱着木偶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舞台灯光暗下,唯留母子剪影被追光包裹。更精妙的是妈妈的自白“宝贝,妈妈也是第一次做妈妈”,让愿望树映出不同母亲的脸庞:为买玩具加班的妈妈、深夜改错题抹泪的妈妈。这解构“完美母亲”的瞬间,让家长看见育儿的真相:不是扮演超人,而是与孩子携手同行。
这种叙事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启示:当控制欲化为“知识是财富”的引导,当叛逆升华为“我理解你”的沟通,亲子关系便从拔河赛变为共撑伞的同行。
儿童剧《妈妈再爱我一次》的魅力,在于它让童话的裂缝里露出了真实的母爱微光——当我们不再追求“完美教育”,当我们愿意承认“我也在学习做父母”,那些被焦虑覆盖的亲子时光,终会重新长出温柔的触角。
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