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大同:以“算力之城”擎动转型发展新格局

  累计投运服务器68.2万台,年用电量突破43亿千瓦时,营收完成46.7亿元,大同市成功获批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算力之城”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市域典型案例、累计带动就业2.8万人次……
  从地下“乌金”到云端智算,随着算力浪潮的到来,大同市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全力打造“算力之城”。几年间,一个个数据中心拔地而起、上下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显现,加速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环首都核心算力城市方兴未艾。

创新驱动
打造算力产业新高地

  盛夏的云中天蓝水清,位于大同市灵丘县的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如一组巨型算力模块嵌入山地。
  7月9日,记者踏入该基地的总控中心,各项运维数据在智能监控大屏上闪烁流转,基地运维经理宋善仁正与技术人员紧盯曲线变化。
  “数据中心对能耗要求极高,大同年均7.3℃的气温恰似‘天然空调’,可有效保证设备使用。”宋善仁表示,该基地开创性地采用了“液侧冷板液冷和风侧磁悬浮相变”的冷却组合系统,可大幅降低能耗,折合节约标准煤4850吨,同时实现节水88万吨,相当于233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显著提升。
  作为拥有双路由骨干光纤专线的城市,大同市网络层级达到省际骨干节点,并与京津冀枢纽节点张家口集群实现网络直连,建成延时3毫秒以内的大同至北京南北大环线骨干网和高质量大带宽大同—北京传输通道,使该市成为首都算力需求外溢的重要“蓄水池”与高效“处理站”。
  自2018年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项目落户以来,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京东集团华北(大同灵丘)智能算力数据中心基地、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等一批数据中心相继落地大同,累计完成投资268亿元,建成标准机架30万架,大同“算力之城”的轮廓日渐清晰。

产城融合
激活数字经济新引擎

  7月11日上午,位于大同市金贸国际中心的上海润迅“云中声谷”大数据智慧服务基地办公区内,一排排工位上的年轻身影穿梭忙碌:电话端口耐心应答,电脑屏前专注处理,指尖与声线交织,为全国用户织就专业售后网络;人事会客厅内求职者络绎不绝,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这个古老的都城里憧憬着数据与智慧的未来,一派蓬勃气象。
  良好的薪资待遇、明确的晋升渠道、青春朝气的工作团队……今年26岁的陈烜坦言,正是这些充满吸引力的条件,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大同,投身数字产业。上海润迅“云中声谷”大数据智慧服务基地行政负责人郭贵峰介绍,基地与字节跳动等行业头部企业深度携手,在大同布局的2600个数字化岗位已成为当地就业的新支点。
  这些18岁至35岁的青年从业者在激发城市活力的同时,更形成“雁阵效应”,吸引了本地人才回流扎根、外地青年来大同落户,同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群众就业,有力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人才困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贵在“以产聚人、以人兴城”。当传统能源之城锚定数字经济赛道,通过政企协同打造适配青年发展的产业载体,将“算力优势”转化为“就业红利”,为资源型城市探索出一条“产业筑基—就业富民—人才兴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匠心锻才
培育转型发展生力军

  人才培养是驱动数字未来的核心引擎,唯有育得栋梁满庭,方能撑起算力时代的万丈高楼。
  从平城区恒安街通过大同经开区的南环东路,进入大同市规划的“职教城”区域,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占地300多亩的大同数据科技职业学院。步入该学院,现代化教学楼鳞次栉比、智能实训中心设备精良、图书馆功能完备、智能化学生公寓温馨宜居,一座现代化数字人才培养高地拔地而起。
  教学楼办公室内,课程教研人员高文东与授课老师围坐案前,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讲义稿反复推敲。鼠标拖拽间,内容深浅随学生学力精准适配;键盘敲击时,本地产业案例不断增补完善。每一处打磨都让课件与育人需求严丝合缝,为即将到来的开学季做着最后的冲刺。
  大同数据科技职业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学院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安排,从讲授方式到就业渠道,紧扣大同发展实际,紧跟时代发展,聚焦前沿技术,持续推进数字、数据、算力等产业的场景实践与研发应用。
  “我们将推行‘校企合作+实战教学’模式,紧密对接企业用人标准,让学生实时掌握行业前沿技术,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该学院负责人表示,学院精准锚定人工智能等数字前沿领域,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等六个数字化专业,构建起“产业需求—课程研发—就业输出”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教学中,采用“双师型”师资配置——100名拥有互联网企业一线实践经历的专职教师,携手30名数字化领域企业兼职教师,动态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精准对接,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与技术动能。
  从产业集群的加速崛起,到人才培育的精准发力,大同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多点突破、协同推进,数智动能持续迸发,“算力之城”发展根基愈发稳固,书写着转型跨越的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李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