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新气象 新成效】三十小时净化穿越之旅

——一滴汾河水的自述

  我的“体检报告”出炉了:pH值7.8、化学需氧量14mg/L、五日生化需氧量2.4mg/L、氨氮0.162mg/L、总磷0.07mg/L……关键指标全部达标。
  7月10日,娄烦汾河湿地出水口,汩汩清流奔涌不息,我的“体检医生”——湿地管理员手持刚送达的第三方检测报告,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看,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出水口的水质稳稳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标准。”
  我,一滴汾河水。
  这份新鲜出炉的“体检报告”,是我经历了大约30小时的汾河湿地蜕变之旅后,获得的“健康认证”。
  为何要经历这场蜕变?只为更好地守护我的目的地——被誉为“太原水塔”的汾河水库。这里是山西最大的饮用水源地,是保障太原500多万人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城市之肾”。
  当天,我与引黄入晋工程的黄河伙伴一起,裹挟着山区的微尘、丘陵的印记,向着水库奔流。蜕变的关键“驿站”,便是扼守在汾河入库口与岚河交汇处上游的东侧滩涂——“汾河干流水系水质改善工程(汾河湿地)”。这项2016年经太原市发改委立项批复,2020年顺利竣工的工程,投资2.3亿元、占地1380亩,正是我华丽蜕变的舞台。
  穿越,即刻开始!
  在湍急的水流中,我和约半数同伴被液压坝和引水闸温柔导流,经引水箱涵注入沉砂池。泥沙和悬浮物在此被悄然“剥离”,我的身体渐渐轻盈澄澈。
  告别沉砂池,我汇入MBBR生物强化系统(一项污水处理工艺,通过微生物的附着生长,有效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无数微生物如清道夫分解着我体内残留的污染物,荡涤我的肌理。
  完成生物净化,我和同伴们缓缓流入26万平方米的复合人工湿地。湿地被划分为8个大区、304个单元格,整体轮廓宛如一只凤凰。
  在这里,我获得了充裕的净化时光,得以悠然欣赏一下娄烦的景致。
  目光所及,静游镇峰岭山上,宋代的烽火台默然矗立,是岁月的沧桑注脚;山下,高君宇故居闪耀着红色光辉,诉说着不变的信仰。历史与当下在此交汇,而我,正经历着一场“绿色”蜕变……
  炽烈阳光下,紫色的千屈菜静静盛放,黄色的鸢尾花点缀其间。湿地中央,近一人高的芦苇随风轻轻摇曳,形成一片涌动的绿色海洋。来此研学的学生们乘坐着电瓶车从我身边驶过,他们惊叹的目光、畅快的呼吸,都是对我蜕变最生动的礼赞。
  “我们种植了美人蕉、黄花鸢尾、芦苇、香蒲、千屈菜等5种水生植物,数量超200万株。”汾河湿地负责人贾佳佩正向学生们揭示我净化的奥秘,“这些植物不仅具有极高的绿化观赏价值,其庞大的根系与1.1米厚滤料层协同作用,高效吸收水中的氨、氮、磷等物质,通过生物共生实现污水处理和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净化后的水质能达到什么标准?”有学生好奇地追问。
  “经过植物根系吸收、滤料的层层过滤,以及前期MBBR生物强化系统中微生物菌群分解,你看这出水口,”贾佳佩指向我即将汇入的方向,“水质能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还有哪些好处和价值呢?”
  “日均处理36万立方米,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3285吨、生化需氧量788.4吨、悬浮物3.85万吨、氨氮131.4吨、总磷39.4吨。”
  这沉甸甸的数据,是我和同伴们净化后共同赢得的勋章;这如画的山水,是无数人汗水与智慧浇灌出的绿色诗篇。
  我的蜕变并非孤例。在娄烦的岚河段、石峡沟同样的水质改善工程也在高效运行,它们与我所在的湿地共同构成总面积约3000亩的全省最大人工湿地,如同串起的生态明珠。当初与我分流的同伴们,也将按规划被引入石峡沟湿地,完成他们的净化使命。
  历经约30小时的奇幻穿越,我和同伴们终于抵达出水口。回望这片令我脱胎换骨的地方,水鸟翔集、锦鳞翩翩,岸边生态公园绿道蜿蜒,郁郁葱葱……
  “这里真美,水真清。”一位游客欢喜地将清澈的我定格在镜头里。而我,对着镜头、对着这片深情的大地,微笑致意。
  是时候告别这片美丽的湿地了。
  带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澄澈,我和我的同伴们欢畅地融入了汾河水库的浩瀚怀抱。
  这趟净化穿越之旅,不仅是我一滴水的蝶变,更见证了娄烦人、山西人生态守护的智慧和力量。
  这是一曲激昂的绿色之歌,日夜回响,从太行峰峦到黄河之滨,在三晋大地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陈丽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