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夜话”访民情 “联盟”解难题

——河津市府西社区文明乡风建设的创新实践

  暮色四合,万家灯火渐次点亮。河津市府西社区的小广场上,十几位居民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地掰扯着小区里的“家务事”。这场景,在府西社区每周都能见到,居民们亲切地叫它“府西夜话”。
  “现在都晓得‘有事找社区’。”居民李大爷乐呵呵地说。从曾经的“管理洼地”到如今的“幸福样板”,府西社区用6年时间,蹚出了“府西夜话”“红色联盟”“志愿星火”等一连串治理新方法,先后捧回了山西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山西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等荣誉。

府西夜话
家长里短都是“头等大事”

  “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社区书记薛亚云说,居民愿意“有事找社区”,是因为这里不推诿、不空谈,真能把问题解决在“家门口”。
  某小区因长期拖欠水费,眼看就要停水,居民急忙找到社区。原来,有的居民怀疑水表不准,有的嫌公摊费用过高,义务帮忙收水费的居民垫了钱还被误解,半年来无人敢接手。了解情况后,社区立即组织网格员挨家挨户抄表、算账,又协调水厂,总算化解了危机。事后,社区反思:“为啥问题拖了半年,等居民找上门才知道?”
  府西社区常住人口近万人,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矛盾也多。单靠社区几个人,24小时连轴转也忙不过来。咋办?大家想方设法、群策群力:网格微信群,居民疑问“秒回应”;“我去帮您”热线,24小时“随时接”;楼栋门口贴服务码,有事“码”上办;居民留言墙,专人汇总列清单;在职党员、楼栋长定期串门,记好民情日志……居民的大事小情,就这样一件件被“网”罗起来了。
  问题收集了,怎么解决?居民白天凑不到一起,傍晚的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广场甚至凉亭,就成了“议事厅”。社区干部、网格员和居民围坐一圈,像拉家常一样聊矛盾、提建议、商量办法。
  社区按问题难易程度,画了张“三色图谱”:针对婆媳拌嘴、邻里摩擦等“蓝色”家常事,网格员、“好姐妹”调解队或金牌调解员趁着夜色上门,边喝茶边唠,矛盾就化解了;针对小区环境整治、设施维修等“黄色”公共事,组织业委会、党员代表召开“恳谈会”,现场办公;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物业扯皮、历史旧账等“红色”棘手事,社区联合住建、政法和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攻坚。
  为让“夜话”常开常新,社区设了积分“奖励榜”,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环境整治就能攒积分,兑换理发、维修、体检等服务。

红色联盟
急难愁盼变成“攻坚课题”

  好事要做好,也不容易。老旧小区改造时,一独栋楼的管网改造方案遭到10户居民反对。眼看冬季供暖临近,社区启动“红色联盟”——联合城区街道、住建部门、居民代表,召开 3次夜议听证会,现场办公10余次,干部们更是挨家挨户磨嘴皮子解释,最终全员签字同意。施工时,居民代表全程监督,网格员随时协调,工程如期完成。
  “红色联盟”,就是社区的“治理合伙人”。在社区党组织牵头下,小区党支部、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组成“红色议事组”,再吸收在职党员、退休党员、楼栋长组成“红色智囊团”,每月召开议事会,专啃“夜话”里难啃的“硬骨头”。
  社区治理不是“独角戏”,得靠“大合唱”。借助“党建联建”平台,社区与8家单位“契约化”共建,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列出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消盲点、破难点。
  棉麻小区本就车位紧张,车棚还堵着20多辆废自行车,居民抱怨“看着堵心”。三天后,在职党员联合民警清理干净,还装上了智能充电桩。改造老旧小区、安充电桩、设爱心座椅、装路灯、捐灭火器、配健身器材……近年来,共建服务已为小区办了31项“微实事”,圆了89个“微心愿”。
  事情办得好不好,居民说了算。社区建立“监督岗+回音壁+评议台”全周期评价机制:一事一办法,每件事推举3—5名网格员、居民代表、党员全程督促,直到“案结事了怨除”;一事一回访,事件进展、结果及时张榜公示,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一事一评价,测评结果挂钩评优、积分,倒逼干部积极作为,真正实现大家“出题”、干部“答题”、居民“打分”。

志愿星火
凡人微光共筑文明典范

  倾心为民付出,不断“加码”,换来的是居民“幸福满格”。
  “一老一小”是重点。“府西学苑”开了18门课程,从葫芦丝、太极拳到瑜伽、歌舞,老人天天有活动。“困难群体帮扶专线”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代买代办”,让他们时时有人护、事事有人管。省级家庭创新实践基地为婴幼儿定制早教课,为学童设计实践课,寒暑假托管班教孩子“小鬼当家”,家长直呼“省心”。
  如今,“府西夜话”已办269期,化解群众烦心事196件。平台也从议事厅拓展为政策宣讲、纠纷调解、协商议事和繁荣“夜经济”的综合载体。每到周末,社区精心筛选的40多家商户在小游园摆摊,吃穿用玩应有尽有。社区工作人员还化身“主播”,义务帮吆喝,使这里一跃成为全市夜生活的“新地标”。
  双向奔赴,人人都是“幸福主角”。从“站着看”到“主动干”,居民成了社区治理的真正主角。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培育了23支特色志愿队,开展活动367场,惠及2万余人次。
  府西社区常态化开展书法公益课堂,并举办“翰墨丹青绘文明乡风雅韵润府西”主题书画展、书法比赛等特色活动,创新打造“书法+”文化育人平台,以墨香浸润民心,用艺术涵养乡风,有效助推了乡风文明建设。
  46家商户组成“互惠联盟”,提供低价服务反哺社区;外卖小哥变身“流动哨兵”,随手拍下井盖松动、路灯不亮等问题,还帮独居老人代买代办;“银龄先锋队”当起义务维修工,85岁老党员原桂珍坚持为公交车缝坐垫、给特困户送香囊,是大家心中的“最美府西人”;“金旋律”志愿团队连续6年义务筹办音乐会,已成城市文化新名片;“见事就管”服务队发挥“五老”力量,接力推进移风易俗;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在“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民事民办”的生动实践中,一个环境美、服务优、邻里和、风尚好、日子甜的“五美”社区模样,愈发清晰,也更有温度。

  陈俊琦 张娟玲 任华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