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梁山峦起伏的沟壑梁峁间,一抹抹跃动的“志愿红”宛如夏日的藤蔓,执着地守护着每一片盎然的绿意、每一湾清澈的溪流。他们不是环保专家,却用脚步丈量水质的变迁;他们并非专职教师,却将绿色的种子悄然播撒进孩童的心田。正是这些身着红马甲的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以星星之火汇聚燎原之势,在吕梁这片红色热土上,凝聚起推动生态治理的基层力量,用心编织着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新图景。
协会筑基
凝聚基层环保力量
“以前我们只是几个朋友自己捡垃圾,现在有了‘指挥部’,做事更有底气!”交城县志愿者老王的感慨,道出了吕梁环保志愿力量从分散走向聚合的关键一步。2024年5月27日,吕梁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该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工作迈入规范化、组织化的新阶段。协会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全市13个县(市、区)的志愿力量有效整合。依托120余名注册会员,联动基层分队,逐步构建起“市级出思路、县级有特色、乡村有响应”的工作格局。
规范化运作是协会发挥效能的核心。据协会公开信息,交城县志愿者团队首创的“环保活动月历”,将志愿活动精准细化到“河道巡查日”“校园科普日”等主题。岚县志愿者则借鉴协会提供的“净滩行动手册”,显著提升了行动效率——在一次岚河清理行动中,一支59人的志愿者队伍成功清理出197.6公斤垃圾。成立至今,协会已累计组织开展环保知识讲座15场、主题实践活动10余项,带动超过1000人次志愿者深入基层,向5000余名群众传递生态文明理念,成为连接政府、企业与公众的生态桥梁。
创新实践
环保理念融入日常
如何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化为行动?吕梁的环保志愿者们探索出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实践路径。
在临县世纪广场,62岁的赵大妈拿着志愿者发放的《垃圾分类漫画手册》频频点头:“原来西瓜皮是‘湿垃圾’,电池要扔‘红桶桶’,这比看电视明白多咧!”孝义城区,每逢周末清晨,总能看到一群“红马甲”边慢跑边弯腰捡拾垃圾。28岁的环保志愿者王芳带着7岁女儿参与“‘益’起捡跑”活动,母女俩已养成习惯:跑步自带垃圾袋,将捡到的饮料瓶变卖后购买花种撒在小区绿化带。交城县一小学的孩子们则迷上了志愿者们带来的“生态手工课”——用可降解的“种子纸”制作模型,完成后埋入花盆,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深化环保认知。
更多接地气的创新在吕梁落地生根:交城县用“环保积分卡”激励学生收集废旧电池,积分可兑换学习用品;岚县将河道清理现场变为“流动课堂”,引导参与净滩的中学生使用pH试纸现场检测水质;临县社区举办的“旧物置换市集”,首场便促成200余件闲置衣物与绿植成功交换,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当环保变得可触摸、能参与、可感知,越来越多的“绿色守护者”便在吕梁的街头巷尾悄然涌现。
凡人微光
志愿精神闪耀吕梁
在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中,众多平凡志愿者用坚持与奉献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芒。岚县公益365爱心协会的翟艳平被亲切称为“岚河管家”,她办公室墙上挂着的河道“作战图”清晰标注着治理重点。她坚持实地调研,深入学校、社区宣讲环保,并因突出贡献多次荣获“优秀志愿者”“环保先进个人”等称号。
孝义市的高育星有个特别的称号——“雨神志愿者”。每逢风雨天气,他必定出现在湿地公园。“下雨天垃圾被冲出来,不捡就进河里了。”他解释道,从最初被笑称“傻”,到现在路过的司机会主动将车窗摇下,把空水瓶塞进他们的垃圾袋。协会平台搭建者薛秀强始终以“传播绿色理念、守护生态家园”为己任,在2024年“七一先锋行,环保我先行”等活动中,积极联合多方力量组织河道清理等志愿行动。
“00后”志愿者温韬则为环保注入了青春活力。他连续两年策划“生态春节联欢会”,创新采用种子纸制作入场券,巧妙融合传统文化与环保理念,活动直播点击量达7万余次,让生态教育以更鲜活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温韬说,“我们的‘生态朋友圈’能影响一代人。”
自协会成立以来,吕梁的“志愿红”队伍已从最初的百余人扩展至上千人。队伍中汇聚了退休教师、快递小哥、在校学生、企业经营者等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每当这抹亮丽的红色出现在山川河畔,俯身捡拾垃圾,过往的行人总会默契地放缓脚步。人们明白,这些默默弯腰的身影,拾起的是对家园的深情守护,托举的是吕梁更加清朗的蓝天、更加葱郁的青山、更加澄澈的绿水。他们的生动实践,为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吕梁样本”。正如他们一直在践行的那句话一般:“汇聚众人之力,守护绿水青山,是我们共同的使命与荣光。”
康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