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聚焦·吕梁

吕梁执“千万工程”之笔 绘乡村振兴新图

  • 崖头村一景。

  • 阳坡塔村夜景。

  •   夏日的吕梁,层峦叠翠,碧水蜿蜒。一幅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画卷,生动诠释着吕梁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丰硕成果。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初始蓝图,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目标愿景,吕梁市深刻把握其精髓要义,坚持因地制宜、系统谋划、久久为功,以乡村旅游为重要牵引,集中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探索出一条具有吕梁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如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加速绘就,为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和宝贵经验。

    塑形
    人居环境焕新颜,美丽生态筑基业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吕梁市将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首要着力点放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上,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五大提升行动”,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推动乡村面貌实现历史性转变。
      交城县西社镇野则河村的变迁就是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生动的注脚。曾经,这里是洪水肆虐、道路冲毁、农田淹没的荒芜河滩,一度让村民苦不堪言。野则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建辉说起村子之前的情况,满是唏嘘:“一到下雨天,连下脚的地方都难找,更不用说发展这种让人奢望的事情了。”自全市出台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计划以来,野则河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按下了“蜕变加速键”。乘着全市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东风,该村干群同心,清淤疏浚,整治环境,将昔日的“烂疮疤”打造成了四季皆景的“打卡地”。春日繁花夹道,杏花、连翘竞相开放,农耕文化园静立其间,老石磨、木犁等农具刻满了岁月的痕迹,鸟鸣清脆,游客纷至沓来。村民自发参与的热情与挖掘机的轰鸣交织,奏响了环境蜕变的交响曲。
      临县的经验则展现了系统治理的力量。该县以学用“千万工程”为引领,在161个村庄构建精细化治理网络:24座现代化垃圾中转站高效运转,实现垃圾日产日清;326.9公里“四好农村路”如银色丝带,串联起便捷交通网;20个美丽乡村各展风姿,或彰显古村落底蕴,或突出生态农业特色;9161座水冲式户厕的普及,让村民彻底告别了厕所“脏乱差”的历史。
      “现在家门口就是‘小江南’,空气好、设施全,舒服得很!”村民们在村边凉亭里闲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岚县普明镇陶家沟村的陶永明推开自家崭新的卫生间门,瓷砖光洁,卫浴齐全。他打趣道:“以前上厕所要捏着鼻子跑,现在还能照镜子补个妆!”
      “厕所革命”作为吕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计划之一,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一场倾听民意的暖心行动。
      石楼县罗村镇组织工作人员逐户走访,详细记录村民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村民反映的厕屋狭小、用水不便等问题,统一制定整改标准和模板,采用砖砌方式扩大厕屋面积,加装通风和冲水设施。
      交城县通过收运无害化处理,让污粪摇身一变成为优质有机肥,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深受种植户欢迎。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幸福。
      从垃圾围村到花园环绕,从旱厕到卫浴,从破败村落蜕变为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的“面子”焕然一新,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宜居基底。

    铸魂
    传统文化赋新能,美丽文化润乡风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与传承。吕梁深知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1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75个中国传统村落是他们的底气。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该市始终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协同,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发展路径,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推开方山县张家塔村的“时光之门”,36座院落、252孔窑洞静立山间,1600多米神秘地下甬道如血脉相连。经过精心修缮,这座偏居一隅的古村重焕生机。非遗剪纸、面塑技艺、舞狮社火等传统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年吸引游客超38万人次;影视剧组、纪录片团队、艺术家纷至沓来,用镜头和画笔记录古村风韵。村民们从红火的旅游业中嗅到商机,张家塔村成功跻身首批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和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鲜活样本。离石区王营庄村、彩家庄村,中阳县弓阳村,孝义市临水村等一批古村落也通过“塑形铸魂”,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孝义市梧桐镇南曹村的故事,就是“小非遗撬动大产业”的典范。曾经赖以糊口的豆腐制作技艺,在村党总支“非遗立足、文旅兴村”战略引领下,成为核心引擎。占地30亩的“豆腐文化产业园”拔地而起,集传统工艺展示、体验互动、美食品鉴、产品展销于一体。108道豆腐菜品香飘四溢,两条美食街宾客盈门。一块小小的豆腐,不仅留住了浓浓的乡愁记忆,更实实在在地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走进全国文明村——汾阳市贾家庄村,文明新风扑面而来。70余年风雨兼程,一代代贾家庄人秉持集体主义精神,硬是将白茫茫的盐碱滩雕琢成如今固定资产超6亿元的高标准文化生态旅游村。不仅本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还带动邻村400多人增收。随着集体经济壮大,贾家庄开启了“幸福升级”:现代化居民楼、优质的学校、健全的医疗养老保障;连续30余载的“和谐家庭竞赛”传承好家风;朗读大赛、乡村音乐节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在好风景里过好日子”已成为贾家庄人的日常,其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崭新的文明形象,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高地。
      吕梁的探索有力证明,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守住乡村的“根”与“魂”,更能将其转化为驱动乡村发展的强大软实力和精神动能,实现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兴业
    特色产业强筋骨,美丽经济促共富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吕梁深谙此理,将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落脚点放在发展乡村产业上,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资源禀赋,做强特色农业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的蝶变,被搬上了银幕(电影《青塘》)。从昔日的贫瘠河滩地,到如今粽香四溢的产业旺地,青塘粽子完成了从家庭小作坊到现代化生产的华丽转身。2024年产量突破6000万个,产值达1.8亿元。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了粽子加工、苇子工艺品编织、水稻种植、鱼塘垂钓、特色乡村旅游、农家乐六大支柱产业。满载粽子的货车穿梭不息,“粽子,青塘的粽子……”这熟悉的吆喝,已成为吕梁人心中温暖的乡愁符号,更是村民共同富裕的响亮宣言。
      中阳县依托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海拔气候适宜等独特“气候生产力”,在“政府引导、利益联结、龙头带动”的发展路径上,从零起步将黑木耳产业,短短几年间打造成为县域支柱产业。牵手山西农大突破双季种植,首创黄土高原“夏栽”模式;发展精深加工(木耳醋、木耳酱、木耳多糖);县长直播带货拓宽销路……2024年种植规模跃升至5500万棒,直接带动1万余人就业增收,人均增收6000元,产值突破5亿元,荣获“全国黑木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县”称号,被誉为“华北木耳第一县”。小木耳成就了大产业,实现了产业规模、空间布局、带贫能力、产业链条的“四维跨越”。
      吕梁还立足资源禀赋,聚力打造生猪、肉牛、食用菌、小杂粮、马铃薯、红枣、核桃、沙棘八大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链,构建具有吕梁辨识度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吕梁作为杂粮之乡,“兴县小米”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山花烂漫”牌小杂粮畅销全国,岚县的马铃薯产业已经形成了土豆农业、土豆文化、土豆旅游、土豆餐饮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开发了108种土豆美食。作为红枣之乡,吕梁红枣栽植面积近160万亩,黄河沿线的红枣林带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态景观,枣芽茶不仅好喝好看还有助眠的功效。作为核桃之乡,全市核桃栽植面积300万亩,有核桃加工企业70多户,生产80多种产品,涌现出“汾州核桃”等一批著名品牌。
      吕梁还有着野生沙棘120万亩、人工沙棘林10万亩,14户大型沙棘饮料加工企业中,吕梁野山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重点农业和林业龙头企业。
      吕梁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生产规模达到1.5亿棒,全产业链产值12亿元,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省首位,形成了交口、中阳、临县3个食用菌基地县,交口夏菇、中阳黑木耳、临县枣木香菇三大品牌闻名遐迩。
      吕梁的产业实践深刻诠释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辩证法。通过深挖“土特产”潜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将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为农民持续增收和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融合
    文旅赋能添活力,美丽蝶变引客来

      乡村旅游是吕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和鲜明特色。该市大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依托壮丽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315公里),吕梁市以临县碛口古镇为核心,串珠成链打造集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百里黄河精品旅游带。当地成功举办的“青塘粽香·2025·碛口古镇半程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将体育竞技与黄河文化深度融合。3000名跑者穿行于碛口古镇的老街、石板路、黄土窑洞,领略黄河水蚀浮雕与黄土高坡的壮美,用脚步丈量文化魅力。赛事带来的巨大“流量”,有效拉动了沿线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蓬勃发展,“黄河一号”公路成为名副其实的振兴之路、共富之路。
      孝义市临水村(凤凰古村)的实践体现了“微改造、精提升”的智慧。作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临水村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保持原有格局肌理,修缮保护传统院落。废弃的粮仓、旧校舍在设计师的巧手下“华丽转身”为精品民宿和特色景点。古朴的石板街巷、明清砖瓦民居、参天古树依旧,改变的只是盘活资源的能力和发现美的眼光。“看山看水,喝茶读书,向山而去,归于田园……来了就想长住。”游客的评价道出了古村活化升级的魅力,讲述着以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中阳县的创新举措则彰显了艺术赋能为乡村旅游注入的强大动能。当地通过聘请孙维民、齐克健、郭凯敏、卢奇、刘纯燕、董浩、王二妮等18位知名艺术家担任18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名誉村长”,借力名人效应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艺术家们结合乡村特色,为发展出谋划策,链接艺术资源。同时,打破村落“各自为政”局面,以弓阳、神圪垯等6个特色村落为节点,精心策划贯穿春夏秋三季的“乐爽中阳”乡村文化旅游季,打造“一村一特色、一季一主题”的全域文旅矩阵。免费旅游巴士串联起20余处特色打卡点;星空露营、集体婚礼、风筝节、梦幻光影秀等丰富活动,显著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过去游客吃顿饭就走,现在至少要玩两三天!”中阳县文旅局负责人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吕梁通过赛事引流、古村活化、艺术赋能、矩阵联动等创新举措,有力推动了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展示吕梁乡村新貌的窗口,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升级、激发乡村活力的强劲引擎,让越来越多的偏远山村蝶变为人们心驰神往的“诗与远方”。
      初夏吕梁的生机盎然,是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在黄土高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有力见证。这份厚重的“吕梁答卷”写在野则河村清澈流淌的河水里,映照着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沧桑巨变;刻在张家塔村斑驳而坚韧的砖墙上,诉说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时代交响;藏在青塘粽子清香的苇叶间,升腾着特色产业带动共同富裕的喜悦炊烟;更深深流淌在吕梁农民日益舒展的幸福笑纹里,印证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吕梁的实践,是对“千万工程”经验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科学方法、党政主导共建共享的推进机制、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工作韧性的深刻诠释和成功应用。它生动证明,“千万工程”经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
      这份“吕梁答卷”,不仅为吕梁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了有效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更为山西省乃至全国同类型地区(生态敏感区、文化资源富集区、传统农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好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示范样本和实践参考。执“千万工程”之神笔,绘三晋振兴之新图,吕梁的探索与实践,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希望,激励着三晋大地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征程上阔步前行。

    阮兴时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