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习周刊·要论

【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郭勇

  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求,是实现制造业振兴升级的关键举措,是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要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同频共振,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有条不紊,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一体发力,探索开展“雁阵式”“联动式”“渗透式”“开放式”融合,促进我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不断向全要素、宽领域、高水平迈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促进“五个深度融合”,其中第四个方面就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我们要深刻领会促进“两业融合”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促进“两业融合”的实践要求,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

深刻认识促进“两业融合”的重大意义

  促进“两业融合”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促进“两业融合”,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一方面,消费需求和制造供给有效对接,拓展了供给场景,满足了消费者日益个性化、高端化、多样化需求,使得经济循环更顺畅,更有活力。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融合堵点、卡点,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实现制造业振兴升级的关键举措。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促进“两业融合”,有利于创造产业发展新范式,推动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以无所不在的渗透性、扩散性、带动性广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新形势,唯创新者胜。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是实现“两业融合”的关键载体。只有加快组织变革与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深化跨界融合,开拓新赛道,抢占制高点,不断提升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准确把握促进“两业融合”的内在要求

  促进“两业融合”发展是一场制度规则、业态模式、资源要素的系统性变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在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制度创新的驱动下,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彼此相互联动、渗透、衍生、转化、赋能,加快形成更高效率、更高价值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同频共振,把握好“边界感”。一方面,企业主导、市场驱动是“两业融合”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和重要原则。要坚持市场导向不动摇,发挥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作用,鼓励开展协同创新,共赢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破除隐性壁垒,强化政策协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有条不紊,把握好“时度效”。促进“两业融合”,要科学把握融合的目标定位、阶段任务和主体差异。既把牢融合大局,全面部署融合的系统布局和整体安排,确保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又集中优势力量,突出融合的战略重点和优先方向,确保以点带面、带动全局。
  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一体发力,把握好“共赢点”。促进“两业融合”,企业要更好处理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的关系,实现耦合共生、相融相长。既要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要主动融入创新体系,不断扩大合作交流,实现高水平融合、互动、协同发展。

扎实抓好促进“两业融合”的重点任务

  贯彻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促进“两业融合”作出的具体部署,要强化制度引领,创新融合方式,激发内生动力,促进我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要素、宽领域、高水平深度融合。
  加强主体培育,实现“雁阵式”融合。对引领型龙头企业、专业型中小企业和资源型平台企业开展差异化定位和个性化支持,梯度式培育一批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一是发挥龙头企业标杆引领作用。支持融合基础条件好、技术模式领先的龙头企业先行先试,率先实现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商或服务提供商向“产品+服务”提供商转型。与此同时,发挥“头雁”效应,通过整合资源、专利布局、标准引领、协同研发、平台建设等方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跃升。二是激发中小企业融合发展活力。引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发挥机制灵活优势,深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新路径,不断向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方向发展。健全政企常态化交流机制,持续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和综合督查,切实提升助企服务水平。三是增强平台型企业服务功能。支持平台企业依托市场、数据优势和行业整合能力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围绕“两业融合”共性需求,吸引大型平台型企业入驻,发展集中采购、定制化生产、协同物流、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协同创新联盟,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与先进制造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加强联动。
  坚持分类施策,实现“联动式”融合。不断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群与群”“链与链”的精准匹配和有效对接,持续提升整体运行效率和产出价值。一是巩固延伸重点产业融合。推动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延伸融合,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势能。广泛运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设备更新、标准升级和产品迭代。聚焦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消费品工业推广面向工序的专用制造装备和机器人。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丰富智能终端场景应用,带动配套、专业服务等产业协同发展。二是加快提升潜力产业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深度挖掘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潜力。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赋能“两业融合”,助力企业科学决策。发挥现代物流串接生产消费作用,加强物流枢纽资源整合建设,打造枢纽经济新形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大力招引科技服务业机构,为先进制造产业链提供新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使用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三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融合。推动服务消费、工业旅游、文化创意和先进制造业衍生融合,充分激发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活力。建设“产品+内容+生态”的智能生态生活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智慧家居、智能穿戴、智慧零售新业态。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工业博物馆、工业旅游小镇。鼓励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商标品牌授权向加工制造环节拓展,搭建产品设计开发、展示推广和交易平台,促进产销协同发展。
  加快模式创新,实现“渗透式”融合。服务型制造是“两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适应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实现多场景、全链条、深层次“渗透式融合”。一是优化生产组织形式。深化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等场景融合应用。培育推广智能化设计、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协同化制造等新模式。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发展智能产品、装备和智能工厂。探索开展众包众创、平台分包等服务外包新业态。在原材料工业领域,实施大集团统一管理下的多基地协同制造。在消费品工业领域,支持供应链协同和用户交互平台建设,发展大规模定制和反向制造。二是提升运营管理效能。聚焦全产业链发展,重点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总集成总承包等管理创新,加速向设备运维智能化、经营管理精益化、产品服务生态化转变。支持物流企业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智慧供应链。三是创新商业发展模式。推动“平台—场景—生态”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数字技术、数据产品与服务落地转化,开辟生产性金融、信息增值、代运营、远程运维等服务,形成一批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服务型制造创新应用新场景。
  优化产业生态,实现“开放式”融合。加强战略性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协同,引导更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两业融合”领域流动,不断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一是加强制度保障。加快制定实施深化“两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出台配套政策,跟进开展融合发展绩效评价研究。纵深推进“双招双引”,编制“两业融合”招商图谱,建立企业库、项目库、人才库,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共同发展。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支持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形成一批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推动更多技术质量标准和规范走向国际。二是强化财税支持。加大“两业融合”领域财政支持保障力度,落实税收优惠和专项再贷款政策。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驻晋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促进省属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金融产品供给,提升融资服务水平,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根据“两业融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风险状况和偿付能力等因素,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三是扩大人才供给。鼓励高校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制造业企业优化管理流程和模式,强化信息对接和供需匹配服务。强化“两业融合”高端人才引育,支持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