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催生了庞大的市场需求,银发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蓝海。养老金融作为银发经济的重要一环,在养老资金积累、提升养老服务品质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如何构建“安全—服务—产品”三位一体的养老金融生态,成为推动银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服务供给
适老化改造稳步推进,细节仍需完善
金融机构自助设备和移动端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带来更多便捷。但对一些老年人来说,还不太适应。
7月13日,在省城并州路上的一家邮政储蓄银行,本想在柜台取钱的王阿姨,因为人多,被引导到自助存取款机办业务。虽然有工作人员指导,但她操作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点哪个?姑娘,你慢点儿说。”王阿姨说,其实自己也用手机银行,但总觉着还是面对面存取更放心。
在老年人群体中,王阿姨的感受并非个例。“现在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普遍不理解自助设备的交互语言,一些移动端的小程序、App界面上的字体对于他们又偏小,年长者手指触摸屏幕的精准性也不如年轻人,所以有不少老年人不擅长也不喜欢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方式。”银行的工作人员小张说。
2024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的指导意见》提出:金融机构在营业网点设置时要适度向老年人聚集区域倾斜、完善适老设施配置;要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和使用习惯,保留现金、纸质存折、存单、保单、业务凭证等服务方式;不强制要求老年人使用银行卡、互联网移动应用和自助式智能设备。此外,还要优化手机App服务流程和功能;加大适老金融产品供给;研究提高投保年龄上限,重视70岁及以上老年人保险保障需求;加强销售行为管理,加大对老年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等。
7月10日,在中国银行双塔支行的自助交易与预处理区,72岁的退休医生张先生正用语音交互系统查询理财收益。这个配备生物识别、应急呼叫装置的智能柜台,是金融机构适老化改造的缩影。
事实上,近年来,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需求,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开展适老化改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银行网点设置了专门的长者服务区域,配备了放大镜、老花镜、轮椅等便民设施,还为老年人提供一对一的专属服务。一些银行也推出了大字版手机银行App,简化操作界面,方便老年人使用。部分金融机构还开展了老年人金融知识讲座,以提高老年人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
然而,在服务供给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的适老化改造仅停留在硬件设施层面,软件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例如,一些银行的客服热线没有专门的老年人通道,老年人在咨询问题时可能会遇到沟通不畅的情况。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金融服务供给存在差异,农村地区的适老化金融服务相对滞后,老年人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较低。
产品供给
市场持续扩张,多样化需求待满足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通过购买养老服务来满足自身养老需求已成为一种趋势。养老金作为老年人的固定收入,变动不大。因此,如何在积蓄上做好文章,实现稳健的保值增值,成为老年人迫切的金融需求。
7月10日,在交通银行并西支行,记者遇到了来咨询如何选择理财产品的陈大爷。陈大爷和老伴已经退休了,他说自己以前还炒股,但近两年的投资主要靠买理财产品,“我们承受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差,所以不管投资方式还是选择的产品,最看重的是稳健,在此基础上当然是收益越多越好。”
银行客户经理在综合考虑收益率、风险性和灵活度后,向他推荐了一款封闭期为14个月的2R理财产品,“这款产品封闭期适中、风险低且利息略高于定存。”
记者注意到,虽然这款产品比较符合陈大爷的需求,但并非专为老年人设计。银行客户经理说,目前市场上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理财产品、基金和保险产品种类十分有限,所以他们通常会推荐低风险、灵活性高的产品,以符合老年客户的实际需求。
保险产品作为养老金融的重要载体,也面临类似问题。采访中,对于占据市场主流,为退休收入提供补充的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多位受访老年人表示,现有产品多为“贴标签”式创新,核心条款与普通金融产品差异有限,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此外,对于失能老人的护理保障需求、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无论产品种类还是结算利率等目前都不甚理想。
对此,多名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市面上的养老金融产品种类有所增加,但整体规模尚不成熟,产品供给不足,风险收益特征与老年人需求匹配度较低,且产品设计较为单一,市场份额占比较低。真正能融合稳定现金流、健康管理服务和长期护理保障的综合解决方案,市场供给仍显不足。这一现状显然无法满足老年人对养老财富管理的多样化需求。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养老金融的重要参与者,亟须突破现有以储蓄替代为主的产品逻辑,在保障深度、服务融合和个人定制化方面进行实质性创新。
金融安全
反诈教育深化,防范意识还需加强
6月24日下午,在山西证券投资者教育基地,一场专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举办。参观证券发展史展览,追溯晋商票号的金融智慧,聆听专业讲师传授科学理财思维,来自山西老年大学的40多名学员参与了本场活动。
投教中心特邀深交所专业讲师,为大家带来了“理性投资伴我行”专题讲座,老师讲解了基本投资知识、防范金融诈骗技巧,并解读了最新金融政策法规。“投资理财有风险,高收益、短时间、低风险不可兼得,最多只能有两个,大家在面对各种产品时一定要多想一想。”“天上不会掉馅饼,以后看到‘稳赚不赔’的广告可得多个心眼。”听了老师幽默的讲解,张阿姨等学员感慨道。
尽管近年来国家持续开展“断卡行动”等专项治理,不断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老年人受骗的事还是经常发生。日前,记者从太原市公安局反诈中心了解到,仅近期就接报60余起诈骗案件,受害人清一色是50岁至80岁的中老年人。
民警提醒,骗子的手段在更新,来电不再是境外号码、说话的声音也非原来常见的南方口音。他们时常冒充抖音客服,声称受害人因浏览抖音不小心操作,开通了抖音直播会员、电商会员、百万养老保险、免密支付等各种服务,谎称不取消一个月就要扣800元—1600元不等。老人听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取消,但这样反而掉进了电信诈骗的陷阱。“抖音并没有这些所谓的服务,一旦落入对方的圈套,跟着对方要求一步步操作,有的下载了屏幕共享、有的下载远程控制软件,结果钱就这样被骗子转走了。”民警说。
采访中,多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反映,如今受骗的老人并非是大家想象中的七老八十,反而多是五六十岁的群体,他们虽具备基础智能设备操作能力,却缺乏对新型诈骗手法的辨识力。“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很容易被骗子钻空子。”工作人员说。
银发群体的金融安全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防护体系,既要通过持续性的投资者教育筑牢心理防线,也需金融机构优化适老化服务流程,用科技手段为老年群体的资金安全加上“双保险”。
金融服务的适老化改造既是时代命题,更是人文关怀的试金石。未来,唯有将安全屏障、服务温度、产品适配深度融合,以科技赋能简化操作流程,以需求洞察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以全民教育织密防护网络,才能让金融服务的适老化改造真正跨越“数字鸿沟”,成为守护银发族岁月静好的坚实堤坝。
本报记者安晓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