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习周刊·学思

聚焦劳动者素质提升 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动能

  

张晓霞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要稳步提升乡村劳动者素质,持续优化乡村人才结构,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作为当代先进生产力正在成为驱动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适配的制度体系

  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产关系的优化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需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
  完善农村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体系。要开展数字农业培训,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对采用新技术的农民给予补贴,帮助他们降低创业风险,增强创业信心。设立“新农人标兵”等荣誉称号表彰制度,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工作干部培养锻炼制度,多渠道选派优秀干部到农村干事创业。建立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尤其是鼓励和支持先进地区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到乡村和涉农企业创新创业。对乡村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可以设置特设岗位,不受常设岗位总量、职称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与保障机制。建立长效督查工作机制,对农业生产扶持政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关键领域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结合大数据监测平台,实现精准监督。完善农村从业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机制,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担体系。

丰富教育资源激活乡村内在动力

  劳动力是生产的关键要素,农民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力量。激发农民主体性,成为当前及未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力度。系统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格局,重点推进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点,着力改善脱贫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常态化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切实保障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创新构建分层分类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实施差异化培养,对基础薄弱的劳动者,重点开展“田间课堂”等实操性技能培训;对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职业农民,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数字农业、创新创业等前沿领域培训。立足农民实际需求,改革传统培训模式,构建“理论教学+现场实操+跟踪指导”的全链条培育机制。
  构建沉浸式乡土教育体系。要立足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与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充分凸显乡土魅力、深度传承乡土价值的特色教育资源,唤醒乡村文化基因。一方面,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激发其参与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培育青少年对乡土文化的深层归属感,引导其自觉探索并重塑具有独特魅力的现代乡村生活方式。

以科技赋能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力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全面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布局,着力提高数字技术在乡村的普及程度,精准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加速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进程。
  强化数字平台赋能效应。持续性的数字浸润,既能潜移默化地转变传统生产观念,又能激发农业从业者的创新模仿意识,逐步形成“认知—应用—转化”的良性循环,广大农业劳动者的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通过常态化开展数字技能宣教培训,将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物联网监测等现代农业技术理念系统化普及,促进新技术新方法在农业生产中的深度应用。
  强化科技产品的适农化改造。针对农业劳动者文化程度差异大、数字技术接受能力偏弱的特点,重点开发易学易用、务实管用的数字化工具。在软件研发方面,采用可视化设计理念,通过图文指引、视频演示等直观方式简化操作流程;在硬件开发方面,打造具有智能语音交互、一键操作等功能的农业数字终端,切实降低技术使用门槛。通过提升数字工具的亲和力和实用性,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现代科技产品。

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助力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

  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业劳动者,需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农业从业者搭建广阔平台。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体系。要完善信息共享平台,集成市场行情、技术专利、供需数据等资源库,支持智能匹配与实时更新,助力农民精准把握市场动态,提前布局生产与销售。搭建专家智库平台,提供在线咨询、技术指导与案例解析服务。建立产业协作平台,支持农户发布产品信息、对接企业需求,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的高效流通,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创新社会化参与机制。通过培育新农人群体,开展短视频制作与直播带货培训,助力农产品上行。构建组织化网络,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与行业协会,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共建与联合营销,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深化利益联结机制,由企业提供技术标准与销售渠道,农户通过订单农业实现稳定增收。此外,同步建立社会化服务采购平台,鼓励专业机构为农民提供技术托管、金融支持等定制化服务,提升农业从业者的发展能力与收益水平。
  健全长效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退休教师、农业科技专家下乡服务激励机制,推动城市优质智力资源下沉乡村。推动农业院校设立乡村振兴服务站,推行“科技小院”驻村模式,组织师生深入农村开展智能农机应用、良种选育等关键技术攻关,为乡村发展注入科技活力。此外,完善返乡创业政策,涵盖融资担保、用地保障、税收优惠等方面,重点培养致富带头人,激发农村创业活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1期

  • 第2025-07-20期

  • 第2025-07-19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6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