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网眼

耳朵里的“声”意

  清晨七点半的太原,微风轻拂城市街道。太原28岁的银行职员王晴戴上耳机,走进拥挤的地铁车厢。此刻,她与周围乘客共享物理空间,却各自沉浸在截然不同的声音世界里——她的耳边正播放着小宇宙播客《自我进化论》的最新一期《持续好状态的秘密》。“以前觉得听音频只是打发通勤时间,现在成了我的‘精神充电站’。”作为播客重度爱好者,王晴几乎每天都在小宇宙上探索新节目。“洗碗时追广播剧,通勤听职场干货,睡前换白噪音助眠”,她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收听记录,“声音解放了双眼,却丰富了心灵。”
  王晴的“声”意只是声音经济浪潮中的一朵浪花。2024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7.47亿,占网民总数的68%,产业市场规模达5688.2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7400亿元。艾媒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消费行为调查数据》(以下称“数据”)显示,有声书和脱口秀是最受欢迎的节目类型,分别占32.68%和32.41%,生活节目、原创音乐、娱乐资讯紧随其后。洞见研报发布数据,76.2%的音频用户每日收听超半小时,四成听众每日收听超1小时——相当于刷120个短视频或看完一集长综艺的时间。
  “除了睡觉,一天18小时都开着音频。”多位用户在社交平台坦言,音频已成为他们通勤、家务、运动时的“云端搭子”,这种“不打扰式社交”巧妙平衡了现代人既渴望独处又需要陪伴的矛盾心理。
  省城音乐教师陈默是一名播客主理人,7月20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对着麦克风调试音轨,指尖轻点鼠标,屏幕上的声波曲线随之起伏。他感慨道:“你知道吗?做播客,就像在暗夜里熬一锅看不见的汤。”陈默的声音透过监听耳机传来,他制作的《巷陌声闻》聚焦城市角落即将消逝的声音,已积累千余名忠实听众。“最初只是录下街头磨刀匠的吆喝、莲花落艺人的清唱,想留住点什么。”谈及创作艰辛,他摩挲着磨损的耳机海绵笑道:“累却值得!当它们在耳机里交汇,一座城市的肌理就在听众的脑海里自行生长出来。我们不过是声音的引路人,真正的风景,永远诞生于每个倾听者想象的旷野。”
  粉丝的认可使声音经济爆发出惊人的潜力。猫耳FM平台称,累计22部广播剧播放量破亿,仅2025年上半年新增5部;6月以来平台日活上涨35%,付费用户增长54.6%。数据显示,81.92%的用户偏好购买会员以实现全站免费听,体现出用户对于会员服务的高度认可。其中,音质音色优质、内容丰富和界面设计舒适是用户选择付费的重要考虑因素。
  “我们正经历‘耳朵的文艺复兴’”,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薛平指出,“当屏幕疲劳成为时代病,声音因其低侵入性、高伴随性,重构了信息接收方式。”她认为,声音经济的本质不是流量争夺,而是信息、陪伴与疗愈。
  与此同时,创作工具也在革新。据陈默介绍,DeepSeek等AI文本工具能快速生成播客脚本,Descript可创建超逼真的AI语音克隆,文本转语音瞬间生成。“我平常健身时尤其喜欢播放AI生成的动感音轨,更能满足个人偏好。”
  “声音像空气,感觉不到存在,却无法离开。”薛平表示,听觉文化盛行的背后是技术的进步及社会需求的推动。作为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新范式,声音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前瞻视野与系统性规划。只有立足长远、科学施策,才能以声为媒,为亿万用户构建更为多元、丰盈的精神文化空间。

本报记者郭慧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21期

  • 第2025-07-20期

  • 第2025-07-19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6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