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北京鲁迅文学院内,一场关于文学批评的讨论正热烈展开。由中国作协指导、山西省作协主办的“王春林文学批评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和学者。他们以“在现场”为主题,试图勾勒出一位文学批评家的精神肖像——
文学现场的“守夜人”
王春林的名字,常与“海量阅读”联系在一起。一年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量,让他成为文学现场的“守夜人”,使其批评具有“全景扫描”的独特视角。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将其称为“文坛快枪手”,其评论常与作品同步甚至先于出版。贾平凹形象地将其比作“端着一大盘黄豆的人”——当批评家积累足够多的文学样本,新作的成色便能即刻显现。这种建立在海量阅读基础上的批评实践,被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概括为“经验实证主义”——拒绝空谈理论,坚持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但王春林并非“不挑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指出,他在庞杂阅读中始终保持审美锐度,如对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等争议作品的独到评价,展现了大体量与高标准的奇妙平衡。这种平衡源于其独特的批评方法:一方面,他坚持“一个人的小说排行榜”,保持批评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他对重要作家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形成了系统性的批评谱系。
文本细读的“手艺人”
在理论先行的学术氛围中,王春林坚守着最朴素的批评伦理——贴着文本行走。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感慨,这种看似笨拙的细读方法,在当下已成为稀缺品质。天津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周志强将其概括为“见证式批评”,他不仅能分析作家创作意图,更能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如在评毕飞宇《推拿》时“打开盲人的心”,让读者重返文学的情感现场。这种批评方法打破了传统传记式批评的局限,创造了与作品人物对话的三重语境。
张光芒系统阐释了其方法论内核为“三位一体”的批评逻辑:以经验实证抵抗理论空转,以人性常识抵御价值虚无,最终实现历史建构的学术担当。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崔昕平称其为“体悟式批评”,其魅力在于专业分析与情感温度的有机融合。这种批评范式既区别于学院派的术语演绎,也迥异于媒体批评的印象式表达,形成独具特色的批评风格。
山西文学的“推手”与超越
作为山西文学批评的领军人物,王春林的学术实践呈现出有趣的辩证关系。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指出,他既倾力提携本土作家,构建山西批评梯队;又以全国视野关注当代文学主潮,完成地域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山西省文联主席葛水平回忆,他总是第一时间品评推荐山西作家的新作,这种“文学守土”的责任感令人动容。山西省作协副主席杨遥以自身经历为例,说明王春林对山西青年作家的悉心培养,体现了其“薪火相传”的学术担当。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将他比作“批评谱系最后的骑士”,在“典型人物退场”的文学背景下,王春林仍坚持通过人物分析把握历史逻辑。《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鲁太光将其比作“一头食草的大象”,在纯文学退潮期逆流而上,守护着文学的本体价值。这种坚守在当下尤其珍贵,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所言,王春林延续了山西批评家李健吾的传统,体现了“尊重作家作品”的批评伦理。
“天真者”的批评品格
研讨会对王春林批评品格的讨论,最终升华为对批评伦理的深层思考。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张志忠通过《王蒙论》的分析,揭示其“爱而知其不足”的辩证立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则注意到那些“杰出”的断语背后,是批评家对文学近乎天真的信仰。《文艺报》总编辑刘颋的总结颇具深意:既是当代长篇小说“365天在岗的质检员”,也是“理论本位与文本本位的融合者”。
在算法推荐、流量至上的传播环境中,这种坚守本体的批评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用“长久的忍耐”形容其批评状态,指出只有基于“长久的热爱”才能支撑如此大量的阅读与批评。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李浩则发现,王春林的批评文字暗含“六经注我”的成分,通过批评实践悄然展现其文学理想。山西省作协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温建生总结道,王春林的“在场”姿态启示我们:真正的批评既要是文学的守夜人,更应是时代的对话者。
批评实践的当代意义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王春林的批评实践对当代文学批评具有多重启示。首先,其“共时性历史建构”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指出,其长篇小说评论本身就是特殊的文学史书写,因其关注的文体具有“国家文学象征”的重要意义。其次,其批评方法打破了理论本位的局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强调,王春林虽具学院背景,却自觉超越学院派路径,回归批评的本体价值。
再者,其批评实践体现了建设性的批评精神。山西财经大学教授金春平认为,王春林是“独行侠”式的批评家,其“跟踪式、深入式和系统化”的批评方法,持续把脉着当代文学变革的肌理。最后,其批评姿态树立了专业标杆。《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将其比作“河马”,看似笨拙实则敏锐,体现了批评家应有的专业素养。
结语:批评何为
这场研讨会最终达成共识: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王春林“笨拙”的坚守反而彰显出批评的尊严与力量。其批评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学批评应当——保持对文学本体的忠诚;建立系统的批评坐标系;在即时回应中构建历史视野;平衡专业分析与人文关怀;坚守独立判断的批评品格。
正如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所言,王春林是“全景式扫描仪”与“深度对话者”的统一,其批评实践既传承了山西文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内核,又展现出了超越地域的广阔视野。在文学批评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这种坚守与超越并重的批评姿态,无疑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
链接:
王春林,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文学评论,曾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近40年来,他发表文学批评文章逾600万字,出版《王蒙论》《非虚构文学:真相与反思》《长篇小说的高度》等专著30余部,研究对象涵盖陈忠实、王安忆、毕飞宇、迟子建等当代重要作家,涉猎小说、非虚构文学等多个领域。
本报记者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