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何云:新闻骁将战太行

  • 何云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   巍巍太行,汩汩清漳。左权县麻田镇,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矗立在丛山脚下,何云等57位英名镌刻其上。“烈士们永垂不朽”——陆定一同志苍劲有力的题词背后,是众多曾经战斗在太行山上的新闻烈士,为了抗战胜利而用鲜血立下的丰功。“办报也是和日寇拼刺刀”的革命信念坚定而炽热。
      何云,原名朱士翘,1905年生于浙江上虞县朱巷乡(今绍兴市上虞区永和镇),1928年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后出国留学。“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回国,加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何云因在上海组织抗议日寇进攻华北的群众大游行,被国民党逮捕。1937年恢复自由后,他毅然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1938年,党中央决定创办《新华日报》,何云被调往汉口参加筹备工作,担任国际版编辑。同年12月,《新华日报》华北分馆成立,何云任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1939年元旦,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诞生。
      在“百团大战”期间,何云随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奔赴前线,主持战地新闻采访工作。在炮火纷飞的前线,稿件一经完成,即审即刻、即校即印,以最快的速度将“百团大战”取得的战绩传播至民间,鼓舞广大民众的抗战热情。
      “我们在前方办报,也是和日寇拼刺刀”。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虽然经常转移,但报纸出版从未间断。《新华日报》华北版从创刊到1943年9月终刊,历时4年9个月,年发行量均在3万份,被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称为“华北人民的聪耳,华北人民的慧眼,华北人民的喉舌”和“华北抗战的向导”。它真实而及时地记录了华北各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抗日壮举,讴歌了华北军民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以及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1942年5月下旬开始,日军调集3万兵力对太行根据地展开“铁壁合围”,驻扎在辽县(今左权县)麻田的《新华日报》华北分馆遂开始转移。
      5月28日凌晨,何云和几位同志在大羊角村附近的山坡上被敌人围住。面对绝境,他冷静地对身边的战友说:“不要把子弹打光,留下最后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绝不能当俘虏。”这时,一颗子弹射来,何云被击中,身负重伤。当医护人员赶来时,他挣扎着说:“我的伤不重,快去抢救倒在那边的同志吧。”当医护人员检视完别的伤员再来看他时,他已牺牲,时年37岁。
      何云牺牲后,刘伯承痛惜道:“实在可惜啊!一武(左权)一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
      新中国成立后,何云烈士的忠骨移至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在左权将军墓的左侧。2014年9月,何云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本报记者整理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02期

    • 第2025-08-01期

    • 第2025-07-31期

    • 第2025-07-30期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8期

    • 第2025-07-27期

    • 第2025-07-26期

    • 第2025-07-25期

    • 第2025-07-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