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荔)8月1日,《山西省支持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施行,从20个方面聚焦文物保护利用重点领域,推动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考古领域获重点扶持。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省级重点工程考古发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最高补助1000万元;万里茶道、关圣史迹等成功申遗项目最高补助3000万元;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最高补助2000万元。对旧石器遗址等研究获国家级成果的,给予最高500万元研发补助,并支持山西大学、省考古研究院建设,对“双一流”学科等给予配套补助。
文物保护利用是核心抓手。将实施“营造中国”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早期木结构建筑、彩塑壁画等保护,以及国省保单位日常养护。推动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协同整治,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专项债支持,打造文旅融合网红景区。革命文物保护获专项资金倾斜,老区相关项目纳入乡村振兴范围,同时支持私有产权文物修缮。
博物馆建设迎来政策红利。支持多地打造“博物馆之城”,创建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最高补助1000万元,卓越博物馆500万元;新评级博物馆分档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展陈补助。国有馆定期改陈布展、优秀原创展览最高补助100万元,绩效评估优秀的单位最高补助300万元,并鼓励免费开放。
此外,措施明确推动文物保护科技创新,纳入省级科技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用于文物数字化保护;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每年500万元用于价值阐释;获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补助1000万元。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激励文创开发,加强安全监管,完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重举措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