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国道336改扩建项目是省级重点工程,施工建设引进公路无人化智能摊铺碾压技术,达到了降本增效、提质保安的良好效果。
【装备】山西交科集团低碳耐久型护栏板自动化生产线上,一块块崭新的公路不锈钢护栏板陆续成型,即将销往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航空】由中国东方航空执飞的国产大飞机C919满载乘客平稳降落在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太原成为C919商业通航的第六座城市。
【县道】县道三赵线穿果林而过。
【施工】G55二广高速忻州段路况提升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
【动车】7月5日18时58分,山西首趟太原开往深圳的D918次动车组卧铺列车从太原南站缓缓驶出。
图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板山段。
图为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偏关县长城。
太原塔台高66米,巨大的环形玻璃窗提供了俯瞰跑道的绝佳视野。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要想富,先修路。”一直以来,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形象地描述了“交通先行”的重要意义。
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牢记领袖嘱托,山西交通先行。从大秦铁路的重载运输到中欧班列的纵横往来;从直升机上的空中游览到雄奇太行上的挂壁穿行;从巨无霸起重机的特种运输到焦化大厂里的氢能短驳……一寸寸钢轨、一座座桥梁、一条条航线,从“有”到“好”,从“先行”到“畅行”,三晋大地正以交通巨变重塑山河格局,奏响“通衢梦”与中部崛起相互交织的振奋乐章。
通达: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提速增效
盛夏七月,热浪滚滚。伴随着机械轰鸣声,大型摊铺机正火力全开,均匀“吐”出沥青,数辆压路机次第排开,钢轮在滚烫的沥青上纵横往复,黑色路面缓缓形成。
7月16日,随着最后一段沥青路面摊铺完成,山西路桥集团九公司承建的朔州迎宾收费站项目路面沥青铺筑任务圆满完成。
在三晋大地,鳞次栉比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场热潮涌动。建设者们以实干担当奏响工程建设的奋进强音,在高温酷暑下筑造精品,全力以赴朝着年度目标冲刺。
长治国道208线改扩建由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在施工现场,摊铺机与压路机协同作业,轰鸣声此起彼伏;2100余名建设者紧张忙碌,570余台大型机械高效运转。
山西二建项目团队应用“拔杆+ BIM+液压千斤顶”集成技术体系,顺利建成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综合交通中心项目“鱼沼飞梁”张弦梁钢结构,吊装工程缩短工期16天。
雄安至忻州高铁山西段3标常青隧道2号横洞至出口区间近日顺利贯通。常青隧道为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全长10747米,不良地质多,安全风险高。中铁十二局二公司项目部以科技做支撑,充分保障了施工安全。
大西高铁、郑太高铁、集大原高铁等建成通车,太原与周边重要城市高速动车全部连通;依托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打造太原开放发展新门户;推动国道、省道改造提升,实现过境货运、外绕畅通区域货运通道……交通建设的不断加快,实现着山西与中部乃至全国交通体系的紧密联系,不断加快着山西通江达海的步伐。
根据《山西中部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项规划》,到2025年,山西中部城市群要基本实现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市市通高铁航空、县县通高速公路、省际多路通达,形成中部城市群内部主要城市2小时交通圈、太原都市区内部1小时区域交通圈、太忻—太榆半小时交通圈。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城乡节点有效覆盖。
近年来,特别是2024年,全省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成绩可圈可点——提前1年实现“县县通高速”,117个县全部迈入“高速时代”,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446公里。历时7年,投资近千亿元、总里程1.3万公里的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提前3年全线贯通,串联全省531处国保单位、976个旅游景区景点,覆盖11市113个县(市区)、5630个村庄,在全国率先构筑起规模最大、里程最长、路景相融、路业相通的全域旅游公路网。在《山西省普通国省道县城过境改线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8年)》基础上,明确用5年时间解决68个县普通国省道穿城而过问题,2024年已有5个项目开工建设。
“四好农村路”“十四五”期间累计已新改建20787公里,提前完成规划目标,提前1年实现全省100%的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60%的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
今年以来,我省紧抓续建项目挖潜增效和新开工项目提速落地。高速公路7个续建项目有序推进。普通国省道重点加快推进能源运输通道和县城过境改线项目,新开工国道336灵丘段等4个项目,国道108线襄汾—曲沃—侯马过境改线工程、省道宁应线铺龙湾至陈家堡段改建工程基本建成。
舒畅:运输服务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这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伴手礼——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灵剪纸。”7月27日,随着东方航空MU7331航班从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准时起飞,太原直飞澳门航线正式开通。
精准对接旅客需求,提升高效出行体验,截至2024年底,全省8个民航机场累计开通航线264条,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15条。三公里跑道连接世界,架设了山西及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空中桥梁”。
7月17日,一列满载110个集装箱、约3000吨哈萨克斯坦铬铁合金的中欧(亚)班列,历时约13天、跨越4900公里,驶入太钢集团采购中心仓储作业区。此趟班列由华远国际陆港集团与太钢集团合作开通,标志着山西中欧(亚)班列实现从“单向开行”到“双向循环”的跨越,多元化国际物流体系正加速成型。
作为全省最大的综合性现代物流集团,华远陆港集团跃居中国物流企业50强第14位,通过“枢纽+通道+网络”一体建设,引领全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5年7月25日,中欧、中亚班列总计开行956列,去程771列、回程185列;合计货重约为101.44万吨,货值约为145.08亿元。
2024年,全省新增定制客运线路90条;新开通城市公交线路67条;32个县(市、区)实行主城区公交免费;11个市城区全部开通老年人“一键叫车”服务……在我省,道路运输个性化、高品质的客运服务更加丰富。
7月31日中午,货车司机郎师傅走进太原西北二环高速公路泥屯服务区。他抹了抹额头上的汗,在餐饮区点了碗面。“服务区为大货车司机提供免费面,我吃完休息一下,接着赶路去甘肃。”郎师傅指了指停在服务区的大货车,车上装满了日用百货。
泥屯服务区建有货车司机之家,内部设施齐全,免费项目包括休息、洗衣、淋浴、食材加热、手机充电、休息室等,充分满足了司乘人员多样化的需求。
一汤一饭皆温暖。像这样的司机之家,目前全省建有64个。下一步,运营企业将对92对不具备24小时热水洗浴设施的服务区和88对未配置全自动洗衣机的服务区实施改造。
除了关爱、服务于广大货车司机,我省自201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高速公路新一轮差异化收费政策,持续助力运输企业和物流行业发展,政策覆盖全省所有路段,仅2024年全年优惠货车通行费就达21.3亿元,惠及货车8220余万辆次。
“修路前,走很远都看不到一辆车。现在新修的公路很漂亮,平整宽阔,车辆川流不息,去武乡、到黎城,出行很方便。”黎城县西井镇彭庄村村委会主任杨建明回忆以前出村跨县的情景,感慨地说。
杨建明啧啧称赞的“路”是旅游公路。夏季,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黎城段蜿蜒于风景如画的崇山峻岭间,连民宿、通景点、售农货,串起旅游经济、惠及百姓生活,成为大家的致富路、幸福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被评为“2024年全国最美自驾精品路”。
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不断健全,农村客货邮融合站点和线路分别达到3933个、733条;路网运行更加通畅有序,高速公路收费站ETC 一次性通过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普通国省公路路况达到历史最优水平,农村公路优良路率稳居全国第四位……路在脚下,承载幸福的期望和发展的愿景,更延伸至远方抵达开放,一个“流动中”的山西焕发出勃勃生机。
绿色:可持续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在打造中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过程中,我省以“双碳”目标为指引,把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作为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持续推动技术进步、模式创新、观念升级,交通运输产业链条更加低碳环保,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近年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自2015年开始,我省抓住政策机遇,对城市公交车、出租车进行了大范围的新能源更换,2024年叠加“两新”政策,又更换了一批。截至去年底,全省新能源公交车达到1.44万辆、占比97.14%,新能源出租车达到2.98万辆、占比72.87%,占比分别居全国第3位、第4位。
我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出行体系,强化了“轨道+公交+慢行”网络融合发展——
在城市公交方面,太原、临汾市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全省实现所有市县区公交一卡通全覆盖,可在全国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乘坐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一卡在手、走遍全国”,绿色出行观念深入人心。全省公交线路日均发送旅客297万人次;太原市2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日均发送旅客30万人次。
在慢行系统方面,共享单车有效满足了群众在3公里以内更高效、更低碳、更健康的方式出行,也解决了城市通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投放共享单车34万台,日均骑行人数35万人次。
在309国道长治市潞城区沿线,一辆辆重卡物流运输汽车从一座充电站鱼贯驶出,分赴各地。“目前园内有27个最大功率为320千瓦的重卡充电桩,每天有300多辆‘绿’卡前来充电,月充电量达100多万度。”山西有为汽贸园总经理陈永强说。
绿电需求日益增长。今年2月,潞州区首家大型重卡光储充智能超充站投入使用。该充电站集光伏发电、储能、充电等为一体,在为大型重卡提供高效、便捷充电服务的同时,推动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
长治市是我省大力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绿色转型的缩影,其鼓励46家大型源头企业更新新能源重卡汽车,全市近3.5万货运车辆中,新能源纯电动车4392辆,新能源天然气车辆6830辆,国六车辆9946辆。
支持氢能重卡发展,美锦能源等企业自主研发生产氢能重卡先后投运,晋南钢铁建成投运国内最大的加氢站,可满足300辆氢能重卡的加注需求;各市积极建设货车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能源岛;运输企业响应政策,更换新能源车……目前,全省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车辆占比58%,新能源重卡的推广和使用有效减少了重卡燃油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对推进交通领域节能减排起到积极的作用。
交通运输业实现绿色发展,“零碳”是个重要课题。今年6月,在全国首届交通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山西交控集团新能源公司设计研发的PSC系列“智慧零碳”充电桩产品正式推出,为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大,为服务群众、缓解里程焦虑,全省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和利用率也在快速增长。
目前,全省131对运营服务区充电桩已全部建成,实现了全省高速公路运营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到2025年底,我省将实现县乡村和省内公路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基本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
零碳充电桩、零碳收费站、近零碳服务区,我省还将拥有“全国第一个区域枢纽及省会级零碳机场”。以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项目建设为契机,太原武宿零碳机场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建设中。投运后,预计光伏年均发电量约1.2亿千瓦时,集中供热面积约98.9万平方米、集中供冷面积约69.4万平方米,年总降碳量11.82万吨,相当于种了657万棵树、增加森林面积7880万平方米。
车辙记录历史,铁轨铭刻年轮,钢铁飞鸟划过时代的天空……曾有无数天堑的表里山河,必将大有不同。
本报记者冷雪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通讯员摄
厚植创新底色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于我省加快打开开放门户,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省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特点,是国家区域发展和交通战略布局的重点之一。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意义不言而喻。一方面,作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我省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可以通过高效的运输通道,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随着我省积极推进产业转型,新兴产业的崛起需要便捷的交通来吸引投资、人才和技术,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我省产业拓展市场空间,打破区域局限,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参与竞争与合作。
近年来,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铁路方面,大西高铁、郑太高铁等线路的建成通车,使太原与周边重要城市高速动车全部连通;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县县通高速”已经实现,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也在持续完善;民航事业蓬勃发展,覆盖全省的机场布局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快速形成,有力促进了我省能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加强了我省与周边地区和全国主要城市群的联系,助力我省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创新是交通枢纽建设的鲜明底色。面向未来,我省将在智慧交通领域加强作为,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运输服务信息化。特别是将利用大数据分析交通流量,优化道路规划和交通信号控制,缓解拥堵;通过智能物流平台,实现货物运输的精准调度和实时跟踪,提高运输效率。在交通与产业融合方面,加快探索创新模式,依托交通枢纽发展临空经济、临港经济,打造产业集群,实现交通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吸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企业入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用好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在山西叠加的机遇,用好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种利好政策支持,让政策的东风为山西交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有天时地利人和托举,加快建设中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恰逢其时。相信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省必将书写区域发展的崭新篇章,让三晋大地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贺锴
特写1
你好,我是太原塔台
“东方2158,太原塔台,跑道31,同意沿计划航路放行至深圳,巡航高度9200米,起始高度修正海压2100米,地面风3米/秒,可以起飞。”7月29日上午,阳光晴好,塔台管制员杨宇确认跑道状态后,发出清晰指令。
“跑道31,可以起飞,东方2158!”机组迅速回应。
窗外,飞机起降有序;窗内,塔台管制员们全神贯注地工作着,无线电耳机里,频率切换声和机组呼叫持续不断,这里是山西省空中交通的指挥中枢——山西空管分局。
“国航1321,延A6道脱离,联系太原机坪,再见。”紧接着,杨宇引导一架航班落地。
武宿国际机场,塔台高66米,巨大的环形玻璃窗提供了俯瞰跑道的绝佳视野。这方寸之间的管制指挥席,正是山西空管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旅客便捷出行的最前线。
暑运还未过半,山西空管分局单日平均保障航班量已超350架次,最高峰达到394架次,创下历史新高。“这相当于高峰时段平均每2分钟就有飞机起飞或降落,空中还有多架飞机在有序排队。”分局管制运行部负责人介绍道。
不断攀升的数字,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的证明,也为满足山西日益增长的航空出行需求奠定了基础。
“强对流回波快速生成于本场西南方向,预计2小时内影响本场空域,伴有强降水和雷暴可能。”傍晚时分,内部通信响起分局气象台急促的预警,雷达屏幕上,大片代表雷雨区的红色、紫色回波不断逼近航路。
远方天色阴沉,塔台管制室副主任李淑平立刻起身,目光扫过气象雷达屏幕,果断进行布置:“注意本场雷雨,跟机组通报详细天气,询问机组意图。”
每一次天气突变都是考验,指令必须快、准、稳。今年夏天,天热,雨水也多。频发的雷雨,是航班正点的“天敌”,如何最大程度减少其影响,考验空管智慧。
山西空管分局与太原机场、航空公司建立了定期天气会商机制。“我们有塔台、进近和区域三个管制室,分别负责不同高度、不同距离的指挥,要根据实时雷达,快速判断哪些区域可以安全绕飞,及时指挥飞机避开危险区域。”管制运行部负责人说,“虽然完全消除雷雨影响很难,但通过这种动态调整和协同努力,会有效缩短延误时间,让旅客能相对准点地抵达目的地。”
从保障能力跃升到服务重大工程,山西空管分局近两年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随着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的稳步推进,新的空管工作区也即将落成,山西空管人也将继续坚守在方寸屏幕之间,护航每一位旅客的平安旅程。
冷雪 霍玉婷
特写2
畅行集大原 南北一线牵
7月22日上午,太原市民秦强和往常一样,登上了驶往大同的D5368次列车:“因为工作需要,我经常往返于太原、大同之间,集大原高铁的开行让这个行程变得更加轻松。”
2024年12月31日,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营。200多天来,这条线路缩短了沿线城市的时空距离,加速着人员流动和经贸往来。
集大原高铁北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途经我省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并入大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经集大原高铁开行的列车从初期18趟,增加到日常可达124趟,最多可达138趟,通达北京、郑州、成都、济南、西宁、兰州等城市。7月1日,三季度列车运行图调整,集大原高铁通达城市再次扩容,增加了前往武汉、扬州等城市的列车,让塞外与江南实现“千里江陵一日还”。
列车上,摆放着各类爱心物资。“为服务重点旅客,我们推出标记带、全程引导、行李固定器、识别牌等特色服务。”列车长尉祎璐说,为让旅客尽情享受旅途,列车始终将服务细节落在实处。
“线路开通百天,旅客发送量就突破了180万人次。如今暑运客流更创新高,云冈石窟、应县木塔等景点成为热门打卡地,周末亲子游的旅客络绎不绝。”尉祎璐说。截至目前,国铁太原局管内集大原高铁各站发送旅客人数已超过400万人次,让沿线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因高铁开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招商和企业运营变得更加顺畅。朔州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制造部总监王同俊深有感触:“高铁通车后,最直观的体会是‘时空距离’被大幅压缩,原本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如今能投入到产品开发、业务拓展与团队管理中。”集大原高铁不仅打破了朔州长期“无高铁”的瓶颈,更通过打通资源渠道、强化区域协同,全方位赋能双碳产业研究院发展。
建起旅游集散中心、拓宽公共服务窗口、开行直通车……为让广大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国铁太原局持续提升集大原高铁各车站服务水平。
高铁飞驰,车轮滚滚。如今,集大原高铁作为改善路网格局的“交通连接线”、提高群众出行品质的“民生幸福线”、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引擎线”,正提供着澎湃动力,为沿线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持久幸福。
张毅 刘思懿
特写3
从车轮印到数据流
暮色漫过阳泉的街巷。摇下车窗,后视镜里不仅有载着孩子的电瓶车,还有圆头圆脑的无人车。穿梭在阳泉街头,这些顶着传感器的无人车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一道风景。
在阳泉市车城网数字经济示范运营基地的中枢平台前,工程师轻点屏幕,一个由上千个路侧感知设备编织的“城市神经网络”跃然眼前。
曾几何时,这座因煤而兴的山西老工业基地,留给世人的印象仍是烟囱与矿车;而如今,它已悄然变身为全省智慧交通的先行者。
早在2018年,阳泉与百度、中国信通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仅一个月,22辆搭载百度Apollo系统的测试车已驰骋在五盂高速阳泉段;2020年,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示范区启动建设,大连街6个关键路口挂装智能设备,让“路”学会思考,随着“车城网”项目全面铺开,44个智能路口与原有设施相连,织就全域感知网络。
支撑这场变革的,是硬核的基础建设。作为全国首个全域开放自动驾驶的地级市,阳泉市现已完成全市主城区36个信控路口的智能化改造,实时对交通状况进行AI分析,实现从“车等灯”到“灯看车”,进而为红绿灯下达最优配时方案,主干道实现动态“绿波”,平均停车次数降低约53%,通行效率提升约35%,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变革的背后,同样离不开制度创新的保驾护航。2024年1月,全省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地方性法规《阳泉市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地方立法确立全域开放、测试互认等规则,阳泉也成了全国首个全域开放自动驾驶的地级市。
如今,百度、新石器等头部企业已在阳泉形成生态集群,从数据标注到解决方案,从出行服务到场景应用,完整的产业链条正将科技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阳泉的“城市大脑”项目入选山西省十大数字经济成果,其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不仅能精准预测共享单车需求,更能通过实时分析优化公交线路,也让“阳泉掌上公交”App成为市民手机里最常用的应用之一。
从深入大地的车辙,到直抵云端的数据流,阳泉交通建设正经历着一场蜕变,也让“智慧”的基因更加深植于城市血脉之中。
本报记者苏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