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18岁的王三喜在新疆塔城哨所里,把三等功奖章擦得锃亮。“当时就想着,退伍了要让老家的荒地长出金疙瘩。”2000年春天,当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专家带着樱桃苗走进绛县南樊镇史村时,他扛着锄头在承包的荒坡上刨出了第一片土……20亩连体大棚建成时,他在每个棚门口挂块木牌:“良心樱桃,从我做起。”
2012年秋天,王三喜的儿子王成也退伍了,他口袋里揣着三枚三等功奖章,那是他循着父亲足迹,在帕米尔高原守边五年的见证。
“爸,这园子交给我!”王成放下背包就扎进果园。为稳扎稳打,他参加了人社部门的创业技能培训;为学疏花技术,他在烟台的樱桃园里当免费劳力,蹲在树杈上一待就是一天;为搞懂病虫害防治,他把专家请到村里,在田间地头开“流动课堂。”建智能温控大棚时,他带着工人连续熬了48小时,就像当年在高原拉练,咬着牙也得冲过去。
最让乡亲们佩服的是王成跑销售的狠劲。每年樱桃成熟季,他凌晨三点就开车往临汾、长治跑,后备厢里常备着三样东西:测糖仪、质检报告、给客商的样品。经他手卖出的樱桃每年超10万公斤,手机里存着300多个客商电话,备注上标着他们的要货喜好:“张老板(爱脆果)”“李经理(要甜度18+)”……
如今,史村的百亩樱桃园年营收超160万元,带动周边三个村发展樱桃500多亩。“省级示范农场”的牌子挂起来那天,王三喜特意把父子俩的军功章摆在旁边拍照。
张志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