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西侧,经4市19县(市)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占总长的近五分之一。近年来,我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底,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64.58%,同比提升0.87个百分点。营造林456.7万亩,人工造林规模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全省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90%,同比提升6.9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74.9%,污染防治成效考核连续两年被党中央、国务院评为优秀等次。
当前,山西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面临着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水污染治理能力仍然不足、水资源保障能力亟待提升等主要问题。为此,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会建议:
在保障水安全方面,做好防洪抗旱。坚持“防治洪水”与“规避洪水”相结合,对重点河段和水库、淤地坝、中小河流水利工程,进行加固、疏浚、修复。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加强安全生产,防止人为造成的水危机。做好预案预警。建立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做到心中有“数字”,手里会“数治”。实行水情险情实时图像监视,开展气象水文预报预测,实现对水文水资源以及洪旱灾害大范围全天候分布式的动态监测,提升现代化水安全综合管理能力。
在涵养水生态方面,保护河流水源。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中,水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必须确保“清水长流”。确保生态基流。河道生态基流为河流生命体提供赖以生存的局部环境,以汾河为重点,加快污水全链条治理,将大量中水返还河道,避免“河水断流”。加快推进“五水济汾”,建设万家寨引黄全能力配套工程,保障“河中有水”。优化生物群落。我省的水资源严重短缺,枯水期难以维持河道中生物的繁衍与生存,必须修复遭到破坏的跨区域生态廊道,形成水文循环,为水生生物提供生长、发育、繁殖必要的环境。
在优化水环境方面,源头严防。“表象在河流,根在岸上”。河流水污染的防治,要以“防”为主,兼以治理。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治理水污染、优化水环境的总要求,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减少污染物入河。过程严管。河长“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治理”,在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治理。目前,我省省市县乡村五级共1.8万余名河长上岗履职。后果严惩。每个人都是河流保护治理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每个人都责无旁贷,不能置身事外。发挥好总河湖长制专报、挂牌督办、省市联席会议等制度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
本报记者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