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的“秸秆聚乳酸可降解地膜中试平台”于近日在晋中国家农高区正式启用。
我国每年因农膜残留造成的土壤污染面积超过2000万亩,农田“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秸秆聚乳酸可降解地膜中试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聚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旨在通过秸秆转化技术生产全生物降解地膜,有效破解农田“白色污染”难题,推动农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长期以来,实验室研发的先进技术往往面临从“样品”到“大田应用”的转化难题,该平台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搭建起了实验室研发与产业化需求之间的桥梁。这种合作模式能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关键支撑,有力推动秸秆资源由废变宝。据了解,该中试平台以我国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原料,运用先进的生物发酵和高分子材料技术,成功将秸秆转化为聚乳酸基可降解地膜。这种新型地膜在保墒、增温、抑草等方面的功能与传统塑料地膜相当,但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从根本上避免了土壤污染问题。这一创新成果不仅为秸秆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报记者沈佳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