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智能化浪潮下,矿山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在华阳集团的矿区,昔日依赖人力的地下世界,一批批智能化“同事”,正以科技的力量重塑安全生产格局,让幽深的巷道绽放出高效与安全的光芒。
智能卫士
毫米级精度筑牢安全防线
竖井井筒是煤矿运输系统的“咽喉要道”,其安全与否直接关乎整个矿井的生产命脉。过去,这里是矿工“与风险共舞”的战场——高空作业的眩晕感、矿灯照射下的视觉盲区,让每一次巡检都充满挑战。如今,在华阳集团一矿竖井井口房内,一抹醒目的黄色正随着罐笼的起落忙碌作业。它便是被称为“找茬达人”的井筒安全智能巡检机器人,一位不知疲倦的井下“卫士”。
这位“卫士”的本领首先体现在那双“火眼金睛”上。双视觉传感系统如同为它装上了灵动的双眸:一只是高清摄像头,清晰捕捉着井筒内的动态影像,从罐道的细微形变到连接螺栓的松动痕迹,都能被实时记录并智能分析;另一只是红外热像仪,通过对设备温度场的三维扫描,能精准捕捉到哪怕1℃的温度异常,让电机过热、轴承磨损等潜在故障无所遁形。更令人称道的是,这双“眼睛”的检测精度达到1毫米级。有一次,罐道固定螺栓仅0.8毫米的位移松动,都能被它敏锐发现。
除了“看”得准,这位“卫士”还“说”得清、“联”得快。内置的无线通信模块如同灵巧的嘴巴,既能与地面集控中心实时对讲,将巡检数据同步传输,又能在检测到故障时立刻触发声光报警,通过定位系统精准标注隐患位置,让地面技术人员无需下井便能“隔空识险”。
而湿度传感器、瓦斯浓度检测仪等多维度传感模块的集成,则为它织就了一张全要素环境监测网络,让井筒内的温湿度、气体浓度等环境参数始终处于动态监控中,形成了“设备状态+环境参数”的双重安全屏障。
“过去巡检,全凭眼看手摸。”一矿机电工区动力队井筒维护工梁献国的话语里满是感慨,“井筒作业风险高,矿灯照不远,很多隐患藏在阴影里,等发现时往往已经扩大了。”
智能“同事”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实测数据显示,单台设备30分钟的巡检量,相当于3名巡检人员1小时的工作量,效率提升了5至6倍;其识别准确率超99.99%,让“漏检”“误判”成为历史;同时,它还节省50%至70%的人工成本投入,并将矿工从危险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
自上岗以来,这位“卫士”的成绩单格外亮眼:凭借其精准预警,一矿已成功处置多起隐患。而它并非孤军奋战——防爆手持智能巡检终端让井下零散设备的巡检更灵活,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关键区域的24小时可视化,井下智能化采煤系统让工作面操作更精准……
这些智能化应用共同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让“井筒无险、运输无忧”从愿景变为现实。
智慧中枢
重塑煤矿安全管理模式
如果说井筒安全智能巡检机器人是“点上”的智能突破,那么华阳集团二矿的AI智能感知分析系统,则是“面上”的智慧跃升。这位看不见、摸不着的“同事”,如同巷道中的“智慧中枢”,重塑着煤矿的安全管理模式。
在二矿调度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实时刷新着井下各区域的画面:主运皮带的运转状态、掘进工作面的人员动向、通风系统的风压数据……调度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对异常情况发出指令。
“东主运皮带上有异物,影响运输,请及时清理。”这样的指令往往在隐患刚出现时就已发出,而这背后,正是AI智能感知分析系统的“功劳”。
它深度融合计算机视觉技术与面向业务场景的监控规则,借助分布在巷道各处的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织就了一张全方位、全覆盖的监测网,能对井下环境、设备运行、人员作业等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与精准预警。
“过去,采掘机运通各环节都得有人盯着,老师傅们能凭声音、手感判断设备是否正常,但很多隐患也容易漏掉。”一位老矿工回忆道。
如今,AI智能感知分析系统让“远程诊治”成为可能——地面调度人员通过实时数据,就能感知井下的“细微痛痒”,如同为煤矿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更重要的是,它彻底解放了视频监控人员:过去,“人盯人”的监控模式让值班人员一个班下来神经紧绷,还总怕“漏警”;现在,人员违章、环境参数异常、设备运行异常等情况,系统都能自动识别并报警,无需专人不间断值守屏幕。
“智慧中枢”的价值更体现在它构建的管理闭环上。从“报警”到“推送”,从“处置”到“反馈”再到“统计”,每一个环节都被数字化记录,形成了可追溯、可优化的管理链条。
据介绍,系统投用以来,二矿的安全监控效率和准确性大幅提升,人力成本有效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显著减轻。它的“伙伴们”同样给力:综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对井下采煤设备的集中控制,通过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就能及时掌握工作面情况,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带式输送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让井下主运输系统实现地面远程操控,形成了“井下无人值守、有人巡检”的高效模式……
这些“新同事”协同作战,让二矿的安全生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现在下井,心里踏实多了。”二矿机电工区皮带队职工说,“设备有异常,系统先‘喊’;操作不规范,系统及时‘提醒’,我们只管按流程处置,不用再担惊受怕。”
沉甸甸的安全感,正是智能化建设赋予矿工的最珍贵礼物。
智能矩阵
传统矿山焕发智慧光芒
从一矿的井筒到二矿的巷道,一大批智能化“同事”相继投入使用,共同构成了覆盖矿山全域的“智能矩阵”,让这个传统产业基地在科技赋能下焕发着智慧光芒。
华阳集团新景公司,在2021年就成为山西首座完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评定验收的煤矿,至今公司共计建成6采26掘智能化工作面,并通过省能源局评定验收。公司还为矿工配备了智能穿戴设备,让普通矿工变身“超级矿工”。戴上矿用智能手表后,可实现对矿工的体温、血氧、心率等体征的实时监测,一旦超标会报警提醒,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通过矿工的头灯中安装的定位“芯片”,可以看到他们在井下的位置和轨迹等信息,煤矿工人的人身安全有了“双保险”。
“智能矩阵”的威力不仅在于单点设备的升级,更在于系统间的协同联动。在华阳集团的调度中心,一张覆盖所有矿井的“数字矿山”地图清晰呈现:各矿的生产数据、安全指标、设备状态实时汇聚,形成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矿”的智慧管理模式。当某矿的瓦斯浓度出现微小波动,系统会自动联动通风系统调整风量,并同步向附近作业人员推送预警信息;当主运输皮带出现故障,智能调度系统会立刻规划备用运输路线,确保生产不中断。这种跨区域、跨系统的协同,让整个矿区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安全事故率有效下降,真正实现了“智慧运筹、高效运转”。
对于华阳集团而言,智能化建设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生产方式与安全理念的革新。过去,“出煤靠力气,安全靠运气”是矿工们的无奈;如今,“出煤靠智能,安全靠系统”成为新的共识。那些曾经让矿工们头疼的高空作业风险、人工巡检盲区、突发故障处置滞后等,都在智能化“同事”的助力下得到解决。
从井筒里的“找茬达人”到巷道中的“智慧中枢”,从单机智能到全域协同,华阳集团的智能化矿山建设,正书写着传统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摄
本报记者苏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