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河东大地上,稷山县稷峰镇吴城村的千亩玉米田绿意盎然。拨开层层叠叠的宽大叶片,垄沟里土壤湿润,一条条黑色滴灌带如毛细血管般浅埋地下,每隔20厘米缓缓渗出水珠,将水肥精准喂进玉米的“嘴里”。
“这滴的可不只是水,还有氮肥!不仅能‘解渴’,还能让玉米吃上‘精细粮’。”稷山星晟现代农业示范园负责人陈炫昊指着玉米根部粗实的气根说,“看,这就是老百姓说的‘老虎爪’,气根发达,庄稼长着就有劲儿。”目光所及,每株玉米根部都有多根手指般的气根插入地里。
近年来,稷山在高标准农田改造基础上,大力推广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去年,陈炫昊参加了玉米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培训会,通过项目引导、现场观摩、典型示范等形式完成农田“水肥一体化”改造,今年更将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
“水肥一体化”即通过铺设水管,借助压力系统,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需肥规律,将水和肥料精准配比后,通过滴灌定时定量输送到农作物根部。这项技术配合数字化管理,可通过电脑、手机远程控制,为农民省时省力。
陈炫昊带记者来到一公里外的枢纽机房,将配好的肥料倒进肥料箱,轻点一体机屏幕,设备便通过抽水、过滤、搅拌等环节将水肥送入一级管路,再输送到田间二级管路,过程轻松便捷。
“我们示范园有1000多亩地,如果大水漫灌一次要近一个月,现在滴灌一周就能完成,省时省工出苗还整齐。”陈炫昊介绍,滴灌、喷灌不仅节水节肥,还能防止土壤板结,避免传统灌溉导致的出苗率低、苗情不齐等问题。如今肥料利用率显著提升,平均增产20%,节约用水30%。去年实收实测“鲁星702”品种6.015亩,折合籽粒干重14154.38斤,平均亩产达2353.18斤。
本报记者周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