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资金、资产、资源“三资”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石,直接关系乡村振兴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近年来,晋城市纪委监委将“三资”管理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关键抓手,统筹攻坚、内外兼修、点面结合,全方位织密“三资”监督网、守牢集体“家底子”,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纪法保障。
紧紧扭住市县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晋城市县乡三级协同联动,凝聚攻坚合力。锚定责任落实、加强管理、制度机制等5大类22项问题,会同农业农村、审计、财政等职能部门,组建整改整治和监督推动“双专班”,开展定期会商、调度推动,先后制发通知、提示函等21份,持续注入压力动力。充分调动县直职能部门、乡级基层机构两级监管力量和县乡纪检监察机构监督力量,聚焦77个镇街1542个村社“三资”管理关键岗位、重点环节、重大事项开展治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
彻查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违纪违法行为,狠刹歪风邪气。累计筛查“三资”领域问题线索1306条,目前已办结问题线索1098件。同时结合典型案件查办情况,针对性制发纪检监察建议160份,健全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村级组织运转等制度机制111项。依托“三资”监管和产权交易两大平台,督促全市2226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911个村(居)委会在平台建立账套,发现并整改问题941个。健全债务防范化解机制,稳妥推进“减存控增”,推动全市村级负债率由22.7%压缩至17.46%。会同财会、审计等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纠治乡村振兴领域工程项目发包、施工、管护等方面问题1098个。向基层经济发展、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等机构延伸监督触角,检视排查责任落实、政策落地等问题2048个。
因地制宜创新监督模式,积极探索具有晋城特色的治理路径。针对资产密集型村社,在城区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通过线上交易公开竞价,带动全区涉纪信访量大幅下降,实现集体增收5663万元;针对收入薄弱型村,以陵川县为重点,扭住上级扶持资金、涉农补助等关键,推行“三同步两闭环”监督机制,全流程管控廉洁风险;针对经济宽裕型村,以管好基层权力和集体资金为重点,创新运用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村级智慧监督等数字化平台,形成资源“摸底数—明权属—定用途—保效益”的智慧化管理链条,推动“三资”管理在阳光下运行,实现保值增值。 (范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