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

【社会时评】上好让青年“拔节生长”的“必修课”

  在革命旧址触摸弹痕斑驳的土墙时,在非遗工坊见证文化的传承创新时,在企业车间记录工艺的毫厘精度时,在田间地头开启直播为农民带来收益时……这些“行走课堂”里心灵震撼的片段,正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最珍贵的育人印记。用“行走的青春”感受时代脉搏,在知行合一中树立远大志向,如今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已深度融入高校育人核心环节,其意义已超越简单“体验生活”。它应当也必须成为锤炼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实践能力与责任担当,实现真正“拔节生长”的“必修课”。如何让这堂“大课”释放最大育人效能,是当下亟待回答的课题。
  国家战略早就为这堂“必修课”锚定航标。教育部明确要求社会实践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将其定位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路径。政策高屋建瓴,更需落地有声。近年来,全国高校从顶层设计、过程管理、成果转化、长效机制等多维度持续发力探索,正将蓝图转化为有效行动。在山西,越来越多高校精心设计学生的社会实践,让“行动课堂”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强化特色性的实践服务,积极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如,今年,山西医科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扎根基层,以专业服务呼应国家提升基层医疗的战略需求,这不仅是技能练兵场,更是一堂深刻的国情课与医德教育课,让“为谁而学”的职业初心在服务中清晰;山西师范大学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近6000学子深入一线,寻访红色足迹、筑牢信仰之基,教育帮扶涵养为民情怀,乡村振兴实践则让知识在田野里“活”起来,其规模与深度彰显了全方位浸润式育人的决心;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寻找大国工匠”,精准锚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将个人成长与国家产业需求紧密相连。这些实践,正是以脚步丈量“国之大者”的生动答卷。
  然而,育人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关键还在于能否杜绝形式主义的“打卡秀”。需警惕“摆拍走秀”“蜻蜓点水”的苗头,评判社会实践成败的硬杠杠,是看它是否直击“真问题”、促成“真参与”、带来“真收获”、创造“真价值”。一次精心设计的实践,应能让学生在解决复杂现实挑战中提升专业应用能力,在服务基层群众中深化对国情民情的认知,在团队协作中增强社会化本领,最终将“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若实践沦为盖章、拍照、交报告的“任务”,则无异于育人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会消解其宝贵的教育意义。
  要让这堂“必修课”锻造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必须坚守育人初心,务求实效。这还需要政校社企更紧密的联动:政策护航需更精准,破解学生后顾之忧;高校设计需更精深,匹配国家战略与真需求,强化专业指导与成果转化;实践单位需更开放,提供真实历练场景。只有在攻坚转型战场、乡村振兴田野、文化传承现场这些“大熔炉”里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青年方能完成从“象牙塔”到“家国担当”的蜕变。
  摒弃虚功,深耕实效,让每一次实践都成为青年风雨中坚实“拔节”的契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这堂“必修课”方能真正锻造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孙蕊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8期

  • 第2025-08-17期

  • 第2025-08-16期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10期

  • 第2025-08-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