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习周刊·践悟

“演艺+”产业新模式 文旅发展“新引擎”

  

孙瑜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有着天然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随着文旅融合加速与消费升级深化,旅游演艺行业正从传统剧场模式向沉浸式、科技化、IP化方向转型。我省锚定这一发展方向,明确提出“促进演出市场繁荣,提升经典演艺品质,推动优秀舞台剧目市场化运营”,为演艺经济赋能文旅产业提供了具体路径。
  近年来,《又见平遥》《太行山上》等标杆项目的成功实践,显示出了演艺经济对文旅产业的强大赋能作用。演艺经济通过将静态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体验产品,借助“演出+消费”的链条延伸,推动文旅产业从“观光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从“单点收益”向“综合价值”跃升。深入探索演艺经济的赋能路径,对山西建设文化强省、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

深挖文化价值,构建原创内容体系

  文化内核是演艺经济的生命力源泉,其价值挖掘与转化能力直接决定演艺产品的竞争力。立足山西文化根脉,需从历史遗产与特色文化资源中提炼原创素材,形成具有“晋味”辨识度的内容矩阵。
  历史文化的现代表达是内容创作的重要方向,核心在于实现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要求创作者扎根历史文化,以当代视角解构、重构文化符号,活化传统元素。以晋商文化为例,需突破传统叙事,将票号经营等历史场景转化为沉浸互动的演艺内容。比如,《又见平遥》以“走街串巷”的观演形式,将“伙计学徒跑街”的艰辛历程浓缩为沉浸体验,让观众在签“生死契约”的互动中体悟晋商“诚信精神”,为现代表达提供范例。
  特色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是内容体系的重要支撑,要义在于以“守正”之基行“创新”之实。要厘清非遗技艺与红色精神等特色文化资源之间的价值内核,然后以现代审美与体验经济视角进行转译。

延伸产业链条,构建“演艺+”融合生态

  以演艺为纽带推动多业态跨界融合,形成“创作——呈现——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是放大经济赋能效应的关键路径。通过空间场景与产业要素的深度耦合,可实现演艺经济的价值倍增。
  文旅空间的深度融合是产业链延伸的基础环节,其效能取决于空间叙事与消费节奏的契合程度。景区作为自然与文化符号的密集空间,需通过演艺嵌入实现“时间—情感”延展:白昼以视觉景观满足认知,夜晚以沉浸式叙事触发共鸣,形成“观光—滞留—再消费”循环体系,将一次性门票经济转为多层次复合收益。比如,太原市2024年通过政策支持举办32场大型演唱会,2025年持续引入头部演出,形成“跟着演唱会去旅行”的新型消费场景,带动跨省消费增长。
  泛文旅场景的全域拓展是产业链增值的重要方向,本质是用演艺激活乡村与跨界空间的文化资源,推动再开发。在乡村地区,民俗仪式与农事节律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浓缩,可通过情境化叙事重塑社群认同,使民宿、餐饮由配套功能升华为体验链条的有机节点;在康养、研学等新兴消费场景中,演艺内容的主题化、模块化植入,能够将教育诉求与健康需求转化为沉浸式体验。

创新呈现形式,提升演艺体验质感

  技术应用与形式突破是增强演艺沉浸感与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推动文旅体验从“观看”向“参与”升级,从“单一感官”向“全感官”拓展。
  体验方式的革新是演艺价值链升级的逻辑起点。虚拟现实与全息投影并非单纯的技术展示,而是借助数字孪生等技术,将历史语境“空间化”,让游客在“身体—场景”同步移动中,从凝视者转变为亲历者。行进式与沉浸式叙事,把线性观演解构为可选择的叙事网络,观众在决策互动中形成个人化记忆,实现情感认同的深度编码。技术具身与叙事共创,使文化符号升华为可感知的生命经验,推动演艺产品从“观看消费”向“体验再生产”跃迁。
  消费时空的拓展是演艺创新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时间维度上的深度延伸。夜间演艺以灯光、音效与实景的复合叙事,将白昼的观光逻辑切换为沉浸体验,显著延长游客停留;季节性演艺则借地域气候与文化意象,设计“春观剧、夏赏乐、秋看景、冬品韵”的周期性特色产品,使文旅资源在四时流转中持续释放价值。两者共同打破单一时段限制,构建全段消费生态圈,实现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价值的双重跃升。

完善保障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构建政策、人才、市场协同支撑的保障机制,是演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核心在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
  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将演艺项目纳入区域文旅总体规划,以顶层设计统筹空间、资本与人才配置;借助简化审批、财税支持等政策工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速创意向产品转化;同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通过信息共享打破行政壁垒,避免资源错配和同质化竞争,推动演艺IP循环增值。这种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清晰坐标,进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生态,持续释放演艺经济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聚合增效作用。
  要素支撑体系的构建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人才培育方面,“高校培养+行业实训”将文化认知与现代演艺理念并置,为创意端持续供给兼具史学深度与技术敏感度的复合型人才;市场规范方面,加强对票务监管的闭环治理,既保护消费者权益,又稳定票价预期,放大演艺消费的杠杆效应;资本运作方面,政府引导基金与文旅资产证券化产品双轮驱动,将社会资本、耐心资本有序导入演艺项目,以股权、收益权等多元工具缓释现金流压力。

强化品牌传播,提升文旅辐射能级

  整合分散的演艺IP,打造统一品牌矩阵,是扩大山西文旅影响力与吸引力的有效路径。提升文旅辐射能级关键在于实现“内容传播—品牌认知—消费转化”的闭环。
  品牌体系的系统构建,是传播推广的基底工程,更是演艺经济价值放大的核心杠杆。借助文旅推介与节事展会,品牌得以在专业圈层与大众市场同步完成认知校准,最终构建起从“文化符号提炼—流量聚合—场景落地”的完整体系,持续放大演艺经济对山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
  区域协同与价值延伸,是品牌增值的关键。跨省演艺联盟以资源互济与客源互送重构市场半径,放大整体影响力。演艺IP与文创、数字内容的多维融合,则把一次观演的瞬时记忆沉淀为可复用、可迭代的符号资产:舞台形象转化为数字藏品,剧情脉络衍生为互动手游,线下体验与线上消费互动运转,持续输出情感价值与经济价值。演艺品牌突破地域边界,完成从“短期流量”到“价值长波”的跃迁,为山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8期

  • 第2025-08-17期

  • 第2025-08-16期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10期

  • 第2025-08-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