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80后”王帅帅带领传统铸造企业闯出新活路

【奋斗者 正青春】“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淬炼”

  • 王帅帅正在查看精密法兰的加工精度。本报记者郑璐摄

  •   位于泽州县南村铸造园区的山西科立特精密铸造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中频炉的嗡鸣低沉有力,技术员将卡尺抵在铸件产品边缘,测量着每个细节。
      “这些黑色金属铸件将出口国际市场,每一件都得经得起客户的严苛检验,这既是我们的底气,也是开拓市场的敲门砖。”今年38岁的公司董事长王帅帅振奋地说,“我们正在轻合金材料研发与应用上持续发力,全力打造精密铸造全产业链优势,让铸造产业老树开新花。”
      2019年,王帅帅乘着泽州县铸造企业“退城入园”政策的东风,跨界投身铸造业,仅6年,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与务实作风,成为南村铸造园区的一股中坚力量。
      南村镇是著名的冶铸之乡。近年来,传统铸造业发展遭遇挑战,本地铸造企业从原来的200多家缩减至30家左右。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王帅帅深知:唯有走绿色发展之路,传统铸造企业才能闯出新活路。
      炉火成了王帅帅最亲密的伙伴。他一方面向业内专家请教,潜心钻研铸造技术,另一方面更新生产设备,让老旧生产线焕发新生。2019年年底,所产的球墨管件、特殊异型铸件等远销日、韩等国家,年营业额近2亿元,利税约2000万元。2021年底,为推动铸造产业向精密制造、智能制造迈进,王帅帅趁热打铁,成立山西科立特精密铸造科技有限公司,布局黑色金属铸件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高端领域,以工艺迭代推动产业蝶变。
      “炉火淬炼的品质,是产品闯世界的硬通货。”王帅帅话锋一转,“但附加值不高,始终是产业升级的拦路虎。”他以两组数据作对比:每吨铁2500元购入,锻造成品每吨售价6000元;而每吨镁1.6万元购进,精加工后身价跃升为每吨5万元。一升一降间,附加值的鸿沟清晰明显。
      “眼下是人工智能的风口,正是新材料施展拳脚的大舞台。”敏锐捕捉到精密铸造产业这一“新蓝海”,王帅帅将重心转向轻合金材料研发与应用:引进一条先进生产线,成立省级博士创新工作站,与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共建轻合金中心,加速铝镁合金材料研发成果向产业价值转化。目前,该项目已拥有10项国家铸造领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专利,获批省、市重点项目。
      “项目预计明年底投产,年产值预计达6亿元。”王帅帅介绍,他还同步推进机器人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培养、产品C端市场拓展,全力构建“研发—制造—应用—服务”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
      “铸造人常说‘百炼才能成钢’。对企业而言,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淬炼。”盘点产业发展链条时,王帅帅已身兼铸造高级工程师、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企业管理博士,持续深度推动产学研融合。
      炉火依旧在烧,只是从最初的生存之火,变成了照亮行业前路的火炬。望着车间里流转的铸件,王帅帅坚信,在不断求变中,铸造企业将沿着产业链的脉络,驶向更广阔的征途。

      本报记者郑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20期

    • 第2025-08-19期

    • 第2025-08-18期

    • 第2025-08-17期

    • 第2025-08-16期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