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去镇上开会还是一个月前,安全生产、护林防火等事项都放在一起说了”“原来社区职责事项有60多项,现在只保留20项”“去年还有12个微信工作群,现在只剩下两个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出台一年多来,山西严格执行规定,持续破解突出问题,许多基层干部明显感觉到,开的会少了、填的表少了、微信上的安排少了,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细血管”,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一段时间以来,文多、会多、检查多、考核多、报表多等问题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耗费了大量精力。这种被基层干部形容为“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的“小马拉大车”现象令基层不堪重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去年,《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制定出台,该规定聚焦“小切口”,设定“硬约束”,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实践证明,通过全面减文控会、减表瘦身、厘清基层权责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基层“减”出了新气象。有干部坦言:“现在形式性任务少了,服务性事项多了,干劲更足了。”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切实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精力来抓落实,非一日之功,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花样翻新”的形式主义须警惕。形式主义新变种常常披着各种精致的外衣,大多形式大于内容,表面大于实效。日前,浙江省部署开展“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公务政务活动中的ppt、视频“减量、减费、减负”,引发广大基层干部共鸣。做视频、ppt常常要耗费大量精力甚至财力,非必要不做ppt,为基层卸下了不必要的负担。正如网友所言:“ppt省下的每一分钟,都是走向田间地头的脚步;节省的每一分钱,都是夯实民生的基石。”
让基层干部实干担当,规范明晰基层权责是关键。“基层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在基层治理难题中,一些职责边界不清、权责不一致、责能不匹配的工作事项,也是导致基层负担过重的突出问题。比如,燃气液化气安全检查,曾被列为街道权责,实际上,街道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设备。基层干部没有三头六臂,不能要求“既要又要还要”。目前,全国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全部编制完成。主要做什么、配合做什么,一目了然。基层干部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干事有方。
让基层干部主动作为,赋能增效是活力源泉。“轻车”减负的同时,让“小马”变“壮马”,才会更有能力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提高待遇、提升内功、保障基层经费、升级智慧平台等都是“壮马”的应有之义。太原市推广基层治理赋能平台,实现各类报表基层“一次输入、定期维护”、相关部门“动态补充、实时调阅”;古交马兰镇将建设好“博士小院”等个性化的服务纳入履职清单……这些都是为基层赋能增效的生动例证。
“减”是手段,“干”是目的。持续解放基层干部“手脚”,让干部从繁杂事务中抽出身来,投身到察民情解民忧的实干一线,基层治理必将更加有效,服务群众定会更加有力。
陈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