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龙阳
核心阅读
农业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山西必须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坚决扛稳“国之大者”重任;要始终把发展“特”“优”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坚决做强特色农业经济;要始终把科技改革双轮驱动作为核心引擎,坚决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要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目的,坚决写好富民惠民答卷,以三晋大地的生动实践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面对新使命新征程,山西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心系“农之大事”,既要坚决扛起粮食主产省份的政治责任,又要立足资源禀赋,大胆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图景在三晋大地加速呈现,奋力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农业强国建设山西篇章。
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坚决扛稳“国之大者”重任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农业强国的根基和生命线。山西作为国家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和“小杂粮王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地位独特、责任重大。我们既要清醒认识资源约束的严峻挑战,更要充分挖掘旱作农业的巨大潜力,在有限耕地上精耕细作,在特色杂粮上做足文章,坚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筑牢产粮根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要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实地巡查等手段,加强耕地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确保每一寸耕地都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攥紧农业“芯片”。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必须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聚焦种质资源保护、种业科技创新、种业企业培育“三大关键”,筑牢种业发展根基。要聚焦玉米、小麦、杂豆等优势作物和晋南牛、晋汾白猪、广灵驴等优良畜禽品种,加强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建设,强化珍稀、濒危、特色资源的收集保护与精准鉴定。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抗旱节水、抗逆丰产、优质专用等性状育种上取得突破。支持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育繁推高效衔接的“山西芯”种业创新高地。
坚持稳面积提单产双轮驱动,挖掘增产潜能。要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推广有机旱作农业集成技术体系,向科技要单产。充分挖掘“小杂粮王国”优势,稳定谷子、高粱、荞麦、燕麦、豆类等特色杂粮种植面积,选育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提升单产水平和品质效益。
健全协同保障机制,提升调控能力。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和应急保障网络。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增强储备调控能力。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发展绿色仓储,升级改造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增强应对风险挑战能力。落实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形成全社会爱粮节粮的良好风尚。
始终把发展“特”“优”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坚决做强特色农业经济
山西农业的优势在“特”,出路在“优”,潜力在“链”。立足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深挖乡土资源价值,推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是山西融入农业强国建设大局、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和战略抉择。面向未来,必须持续向“特”“优”要竞争力、要附加值、要发展动能。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发展特色功能粮食。在稳定粮食综合产能的基础上,依托富硒土壤、独特气候等资源,大力发展富硒小米、高油酸花生、高蛋白大豆、酿酒高粱、强筋小麦等功能性、专用型特色粮食作物。建设国家级优质杂粮生产加工基地,推动杂粮产业由“原粮输出”向“产品输出”“品牌输出”转变,满足市场多元化、个性化、健康化需求。
做强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打造百亿级集群。推动小杂粮、干鲜果、中药材、草食畜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全链条升级、集群化发展。小杂粮产业要重点打造晋西北有机杂粮、太行山优质杂粮产业带,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开发杂粮主食化、功能化、便捷化产品。干鲜果产业要做优晋南苹果、吕梁红枣、运城酥梨、汾阳核桃、太谷壶瓶枣等优势产区,发展冷藏保鲜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中药材产业要聚焦晋东南道地药材核心产区,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和现代化仓储物流体系,推动中药材趁鲜切制和精深加工,向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延伸。草食畜产业要巩固提升晋北肉类基地,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打造晋北高端肉牛、晋南优质肉羊、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奶业等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新兴增长点,激发产业新动能。大力发展黄花菜产业,打造大同、朔州黄花菜标准化种植基地和精深加工集群。加快发展沙棘产业,在晋西北地区建设规模化沙棘林基地,开发沙棘果汁、油、黄酮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发展食用菌、设施蔬菜、特色渔业等产业,丰富“菜篮子”供给。
推动全链条升级,强化品牌营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突破杂粮、干鲜果、肉类、中药材等领域的精深加工技术瓶颈,开发营养健康、方便即食、个性定制的高端产品。着力补齐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短板,提升农产品错峰销售和跨区域流通能力。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完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讲好“晋字号”品牌故事。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山西特色农产品博览会等平台,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让更多“山西味道”“晋字号”农产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始终把科技改革双轮驱动作为核心引擎,坚决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山西要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坚定不移向科技创新要效率,向深化改革要活力,破除制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农业发展潜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强化农业科技战略支撑,打造创新高地。聚焦前沿领域攻关,围绕有机旱作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功能食品开发、生物制造等前沿和关键领域,整合省内涉农科研院所力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创新推广服务机制,发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切实解决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难题。培育高素质农业人才,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鼓励涉农院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投身现代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破除制度藩篱。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应用,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发展质量。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拓展农业开放合作空间,汇聚发展要素。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发挥区位和特色农产品优势,打造京津冀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精深加工产业承载地。积极拓展农业合作,推动山西老陈醋、杂粮、干鲜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优化农业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创新乡村产业用地保障机制,拓宽农业农村建设融资渠道,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目的,坚决写好富民惠民答卷
建设农业强国,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强国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嵌入产业链价值链。完善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深度融入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林权、闲置农房、资金等入股经营主体,成为“股东”获取分红。发展乡村车间、乡村民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机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赚。
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精准赋能增收。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向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就业帮扶、技能培训等领域倾斜。强化金融保险支农,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面,探索开展收入保险试点,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创业增收计划、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人员创新创业,培育乡村“创客”。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生活品质。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源供应、信息网络水平。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建设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三晋沃野,生机无限。全省上下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刻认识肩负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奋力在农业强国的伟大征程中镌刻下坚实有力、特色鲜明的山西印记。(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