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汾酒集团在北京举行了一场“汾酒执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安全内控标准新闻发布会”,被媒体报道为“严于国际标准的白酒标准”和“史上最严白酒内控标准”的诞生。2021年的11月6日,汾酒在“2021中国—格鲁吉亚经贸文化论坛”上发布了《青花汾酒企业标准》,其中,理化指标标准项目比国家标准多出6项,这意味着汾酒的内控标准再一次升级。
汾酒发布“史上最严白酒内控标准”以来,被专业人士用“三个率先”和“三化”概括了其创领性。“三个率先”是中国白酒行业率先公开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标准;中国白酒企业率先公布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标准;汾酒集团是率先公开承诺执行国际标准的中国白酒企业。“三化”是标准制定专业化,标准架构体系化,标准落地细节化。
在标准制定专业化上,汾酒采用“内培外引”与国内外一流大学、食品发酵研究院开展技术协作,组成400余人专业的技术专家、科研人员,耗时五年全程参与完成。对引起白酒品质安全的各类关键要素分析排查,深入研究酿造物质的合成机制、生理特性,进行迁移转化规律试验,检测和控制项目多于国际标准。
在标准架构体系化上,汾酒实施“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无缝管理”,经过36道大环节和2182个标准考验。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部分。其中,技术标准达708项,管理标准201项,工作标准1273项。而技术标准中,又分为了16个模块,把主要的工艺、采购等模块进行了二次细分,包括工艺标准47项、采购标准49项、检验标准100项等。
在标准落地细节化上,汾酒把酿酒技艺的每一个基础工序都标准化,以高温润糁为例,要求的标准是不淋浆、无干糁、无异味、无疙瘩、手搓成面。汾酒集合了厂里的顶尖技术专家、一线操作工人先后进行了数月统计学研究,最终找到了最佳的配比参数。润糁严格按照“四二合一再倒一”和“三高四准二过硬”的操作标准进行,没有一丝一毫马虎。
事实上,历史文化多指向古老、文明、传奇,对于世界名酒来说,古老是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国际通用标准。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其酒文化上的古老和传奇,是有史可考的。以汾酒为代表的具有6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酒文化,在古老、传奇、宗种、传承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酒种的最前沿。
从2011年开始,汾酒呼吁中国白酒要建立以中国标准领先国际标准的信心,并于同年的年底形成了“汾酒标准国际化战略框架”,汾酒领先国际标准的信心,正是来自对国家发展、自身能量、全球化、工业化的深层研究和把握。
2013年,汾酒集团提出了“三个第一”发展目标——即把汾酒打造成世界第一文化名酒,把竹叶青酒打造成世界第一养生名酒,把杏花村酒打造成最受大众喜爱的“民酒”(即“第一民酒”)。为了实现“三个第一”目标,汾酒高标云林、孜孜以求。目前,汾酒不仅是全国白酒业三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之一,2020年运行评价名列全行业第一名,还是申请并获得科技发明专利(奖项)最多的白酒企业之一。
汾酒有“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的行业美誉,从上世纪30年代便在全行业率先引进了西方微生物学,后来,又逐步实施了新型工业化。但是,在某些工序上,汾酒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的“柔性要素”,充分发挥酿酒师的绝活手艺和“依天工而开物,观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为师”的匠心思维。
在引起广泛关注的“汾酒严于国际标准的内控标准”上,一些特殊工序如润糁、装甑、养窖、勾调等,依然保留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手工技艺,并制定了精湛的流程标准。这对技能的要求非常高,也有了更规范的工匠标准。
白酒作为世界唯一生态发酵的酒种,以汾酒清香技艺为代表,在关键工序上坚守传统手工技艺的标准,这比西方简单的依靠麦芽、谷芽糖化做出的蒸馏酒,有了更高贵的技艺价值和匠心意义。
过去的一年来,汾酒专注市场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管理提升等四项内容,坚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深挖文化内涵、坚持深化国企改革、坚持强化风险防控等四个坚持的发展思路,明确了汾酒复兴任务书、时间表以及路线图,为汾酒全面复兴、高质量复兴、加速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业绩增长速度领跑头部阵营,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全国布局不断深入。2022年对于汾酒来说是丰收的一年,站在历史的高位,汾酒实现了更高质量的蓬勃发展,正“全方位”加速品牌复兴。目前,清香市场消费氛围日益浓郁,汾酒作为品类龙头,正引领大清香时代的到来,带动清香品类快速发展谱写时代的新篇章。
本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