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理念的升级,除了要求正常的商品质量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个性的彰显。如今私人定制成为了高贵时尚的代名词,比如定制旅游、家具、服装、日用商品等。但目前因定制市场缺乏统一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定制程序中不少方面尚未规范,提供“私人定制”服务的商家参差不齐,以及买卖双方在定制前沟通的欠缺、合同条款的不完善、个别商家诚信度的缺失等原因而引起的消费纠纷也屡有发生。3月16日,太原市消协发布消费提醒,消费者在选择“私人定制”服务时要小心各种陷阱,做到理性思考,按需定制。
一是做到货比三家。消费者要找证照齐全、信誉好,售后服务有保障的商家购买,切忌贪图便宜到一些不正规的小厂家、小作坊或微信、网上不明来路报名的网址,以免订购到劣质产品或上当受骗。尽量选择品牌的官方渠道定制,其产品质量保障、售后服务相对完善。
二是要事先沟通。定制前,消费者应与经营者进行沟通,尽量具体到每一个细节。
三是订立合同要详细。如所选商品尺寸、价格、材质、款式、颜色、交货时间、付款方式等重要内容进行详细约定,并在合同内容和图纸上明确标明。还有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对于一些容易引发纠纷的事项一定要在合同中明确约定。
四是交货日期要在合同中明确说明,注意违约责任的约定和由此产生的违约金的索赔计算方式。建议消费者可保留一笔尾款,在验货确保无误后再付。
发生消费纠纷时,消费者可先与经营者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及时向消协或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
本报记者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