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过共享充电宝吗?共享经济的概念早有出现,一般来说,共享经济主要是以获得一定报酬为目的,在一定时间内将物品的使用权或服务暂时转移给需求方。共享充电宝在最初出现的时候,给许多消费者带来不少便利,也解决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然而,近期不少消费者反映,以方便快捷著称的共享充电宝却悄悄变了质,给消费者引起不少“麻烦”。
“充电很慢,半小时充了15%”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消费者吐槽的共享充电宝主要问题集中在充电慢、费用高等方面。消费者郝先生告诉记者:“我之前外出在外租过一个充电宝,当时手机马上没电了,看到一个共享充电宝显示可以免押金租赁,于是租了一台,但是充的太慢了,半个小时充了15%,如果不是应急我肯定不会租的。”
记者用手机扫码租赁了某平台的一台共享充电宝,扫码后看到计费标准显示,每60分钟收费4元,不足60分钟按照60分钟计费,每24小时封顶35元,总封顶99元。平台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充电宝前1分钟内可以免费归还,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计时开始后的一分钟内发现充电宝故障、没电等问题时可以在1分钟之内归还,不会收费。
租赁成功后,记者开始测试充电宝的充电速度,结果与郝先生说的情况基本一致。统计看来,半个小时的充电量为15%左右,1小时的充电量为30%左右,而90分钟后大致可以充到48%左右。
除了充电慢,费用方面也引起不小争议。消费者张女士告诉记者:“最开始共享充电宝出现的时候,我记得价格没有这么贵,大概就是1.5元一小时,还有1元一小时的,后来偷偷改成1.5元半小时,再后来就越涨越贵,有的甚至3元半小时,用一小时得花6块钱,还不是快充。”
“归还跑断腿”
除了使用体验感变得原来越差外,归还方面消费者也认为“套路满满”。消费者李女士告诉记者:“随用随取、随用随还,这本来是共享经济的一大优势,但是商家总要加进来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久前,我租赁了一台充电宝,还的时候却发现当时租赁的那台机子已经满了,没有空位可以还了,于是我放下手头的事在大街上到处转悠找可以归还的机位,这个过程中充电宝可是没停下计费,最终我租了4小时38分钟,花了20元。”
“不仅如此,我在归还的时候,商家还在页面详情中‘贴心’地设置了一个按钮,写着‘不想还了,点击留下充电宝’,言外之意就是让人花钱把充电宝买下来,我问了一下花钱买下来是99元,比新买一个还要贵。”李女士说道。
针对此类问题,平台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平台根据用户反馈也做了相应调整,在平台租赁页面上添加了“可租赁”“可归还”等标识,方便用户自助查看可使用的门店,如果某门店即将还满,会有红色提示语提示。
但不少受访者仍认为:“消费者使用充电宝肯定是希望更方便一些,平台的门店设置存在分配不合理的问题,现在出门都习惯带上充电线,不敢轻易尝试租用共享充电宝了。”
“平台应多些真诚,维护好庞大用户群体”
采访中,大部分消费者对共享充电宝的未来发展前景持不认可态度:“本来是对消费者非常便捷的一件事,但发展到现在好像商家就是想‘割韭菜’,不停涨价、消费体验也不好,还总想办法让消费者掏腰包购买下来。”
不仅如此,平台的招商广告却仍然在火热地进行着,“你家商铺设备齐全了吗?每天6.66元,90天即可拥有,还能定制专属广告!”“低投入高分润,购机还能分期免息”“个人、团队都可做,回本周期短”……
消费者周先生认为:“手机电池续航短,催生了庞大的移动应急用电需求,这对平台方来说其实是好事,说明共享充电宝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可为什么感觉就悄悄变了质呢?平台不应该只停留在招商、涨价、制定规则层面,而是应该从源头抓起,做好产品品质、提供优质服务,将流失的客户好好维护起来。”
本报记者余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