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取得长足进步,融入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文化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藏品作为数字文化产业较早萌芽的领域,正在文化产业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但该行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尚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将分析数字藏品行业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数字藏品 数字凭证 NFT 元宇宙
一、数字藏品行业的现状与问题
2021年中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达到2.8亿元,数字藏品发行量持续飙升,预计2026年中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国内涌现出诸多数字藏品市场,除了鲸探等头部平台外,大量初创型平台如十八数藏等纷纷入局,占据了市场中较大的份额。但目前该行业存在着较多问题。
首先,在内容创意方面,作品种类和创作方式同质化严重。国外大多数作品以个人原创为主,用户创作自主性强,可以自由创建自己的藏品,自由设置交易版权费、作品数量格式等。但国内目前的数字藏品类型有限,更关注表面形象上的创意,仅停留在最低层次的创新创意方面,而忽视了文化的内核与精神的表达。
其次,在设计制作方面,侵权纠纷时有发生。虽然数字藏品唯一的数字凭证利于产权保护,但假如在源头上“画家”并未授权平台,或用户自行发布了基于他人作品铸造的数字藏品,那便可能存在产权的法律纠纷,比如杭州的“胖虎”案、徐悲鸿美术馆纠纷等。
另外,在营销服务方面,炒作行为普遍存在。与国外模式不同,国内虽然弱化了数字藏品的金融功能,更加强调在数字版权确权、文物数字化、IP开发等方面的功能。但尽管如此,由于消费者缺乏正确的价值认知,不少买方把它当作投机工具,经常低价抢购、高价抛出。甚至还有许多“专家”通过建立微信群等传播自己的预测。这实则是扩大了数字藏品的金融风险。
同时,数字藏品来源于线下,但与线下联系不紧密。目前数字藏品多在线上的平台炒得火热,但尚未对线下形成良好的带动效应,没有形成联动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潜在用户的扩展。
二、建议与对策
为了应对和解决数字藏品行业的风险和问题,各方都在积极探索新路径。可以预见,数字藏品未来的发展充满光明。由此,本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美学教育,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实现数字藏品的高质量供给。美学教育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较为缺失的国内,各方要合力建设完善的美学教育体系。美学教育不仅仅是开设几门课程,而是要使其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中。要树立功能高、内涵多、整体强的美学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加强宣传,逐步改善僵化的体系。
2.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力度,深入挖掘文化内核。企业应更加明确自己的文化传承与传播功能,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文化创新新路径,与艺术家联动,创造更多意义独特的文化产品。同时,加强IP化运营,与其他领域如影视、动漫、游戏等形成联动,为数字藏品文化创意提供更多思路,推动其向内容创意设计与行业标准制定等上游方向拓展。
3.完善技术体系,保证制作环节的安全。在数字藏品核心技术门槛较低的情况下,技术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关注平台技术的运营与维护,筑好平台防火墙,防止黑客入侵等技术风险,保护信息技术安全。
4.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法律法规应尽力与行业发展同步。在许多问题概念尚不明晰的前提下,法律法规应尽可能多地增加设想情况,加大对行业的规范与监管力度和对产权的保护力度,引领行业走上健康的道路,防范金融风险。
5.引导数字藏品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文化创意、政策环境和市场竞争等驱动要素,着眼于整个产业链或某一环节,构建各具核心竞争力的合作模式、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尽力打造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数字藏品合作平台。
6.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用户形成正确认知。各方要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对数字藏品进行正确引导,强调数字藏品的文化属性而非金融属性,减少投机者进入,挖掘真正的消费者。
7.平台打造社区模式。社区社群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吸引力较强的因素,对于加强归属感、提高用户粘性具有较好的作用。因此,平台可以适当探索社区运营机制,推动数字藏品平台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数字藏品对于保存历史信息、传播历史文化与技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初步形成数字藏品文化产业价值链体系,且相对于传统文化产业有诸多创新之处。但是,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总之,各方需齐心协力,不断探索数字藏品行业发展新路径,促进其健康发展,为未来传承传统文化赋能。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22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研究报告[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社会科学Ⅱ辑.北京,2022.
[2]郝挺雷.产业链视域下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理论月刊,2020,(04):111119.(作者: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 陈远航 李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