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悦读茶坊

马首是瞻

  •   传记性质的《自学成才的经济学家马洪》和《马洪集》两本书同时出版,恰逢马洪同志八十大寿,我们今天一并纪念。
      学习是最好的纪念。这两本书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学习机会。
      我是1979年参加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的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活动中,和马洪认识的。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对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起了重要作用。领导这次调查研究的,是邓力群、张劲夫和马洪。马洪同时是经济结构组的负责人。许多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理念,包括现在广为人知的“经济结构”这样的概念,也是从这次调查研究开始普及和深入人心的。我当时在中办研究室经济组,参与这次调查研究的具体组织协调、上下联络和秘书性质的工作,因此和马洪有不少工作联系。此后往来就多了。他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聘我为学术委员会委员。特别是我1998年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以及接替他担任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中方首席代表以来,更有推心置腹的沟通交流,对我的工作给予许多宝贵的指教。他的谦虚谨慎和处事周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不想在这里罗列马洪学术上的建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只想借此机会,谈些个人的认识。
      马洪十六岁参加革命,十七岁入党,十八岁到延安,半个世纪以来有丰富的甚至带有传奇和悲剧色彩的人生经历。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剧烈变动震荡的社会,他和不少老同志一样,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他从十六岁在同蒲铁路工会参加革命,到马列学院和中央东北局,1952年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秘书长时,才三十岁出头,一帆风顺,是很耀眼的年轻领导干部。但后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后的二十多年贬职发落,打击是很沉重的。但他没有气馁,更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在几次变更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都有出色的成绩,并且实现了从党政领导干部到经济学家的转变。没有坚毅不拔的奋斗精神,没有超乎常人的毅力,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马洪投身革命六十多年来做过许多重要工作,成果最突出的是经济研究和决策咨询。他在这方面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注重实际调查研究,一是坚持实事求是,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早在延安时期,他就随张闻天作过长时间的农村调查,陕西米脂杨家沟的调查报告是马洪起草的。1961年北京第一机床厂的调查,是李富春领导,马洪具体主持的,调查报告是马洪参与撰写和统稿的。这两个调查报告前些年都公开出版了。时间过了几十年,跨越几个历史时期,现在看来仍是调查研究的典范。
      马洪坚持实事求是,我说两件事:
      一件事是,从1959年6月到1964年8月,马洪和邓力群、梅行三人,特定历史时期中出现的严重问题,用“许辛学”(“虚心学”的谐音)的笔名,在《红旗》杂志发表十多篇经济评论,题目有《必须优质高产》《一切经过试验》《指标要切合实际》《学会更好地计算经济效果》《工业生产中的节约》《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和《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等。这些评论都是切中时弊,宣传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当时发表这些言论是有风险的,也是需要有勇气的。因为文章是化名发表,外界多不知作者是谁,现在这本马洪传记也没有提及,我以为是应该补充的。
      另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是1987年4月3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讨论经济形势的会议上,马洪提交一份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前身,马洪为主任)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时存在的国民收入超分配和通货膨胀的问题,受到主持会议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国务院总理的严厉批评。我是这次会议的列席者,看到主要领导同志对一个研究部门的领导和学者如此大发雷霆,全场为之惊愕,面面相觑的紧张气氛。散会后马洪给这位领导写信,委婉地为自己辩护。这份研究报告提出的正确意见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经济过热的形势又持续一年多的时间,后来不得不进行调整,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这真是严重的教训。
      马洪十三岁小学毕业即自谋生计,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主要得益于自学。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写作是他的乐趣:从书本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向中国人学习,向外国人学习——不仅是阅读文字材料,也包括参加国际研讨会和出国考察。有所得就系统整理,写成文章。年过花甲能够进入学术创造的高潮,年过古稀仍保持旺盛的思想和创造活力,达到人生新的境界,和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
      马洪是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的创始人之一。上个月在武汉召开交流会二十周年纪念暨第二十届年会,实现交流会新老交替,他在发言中感慨时间过得快,从第一届转眼到了第二十届。1939年,马洪在延安被评选为模范青年,是毛泽东给他颁的奖,现在我们在祝贺他的八十大寿,真是岁月不居。马洪是我们经济研究和决策咨询业界的一面旗帜。他很重视年轻人才培养,现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许多工作骨干就是在他领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开始筹备今天会议的时候,我想起一句成语:马首是瞻。我把这几个字书写成条幅,今天献给马老。我的字欠功夫,只是借此表达向马老学习的心情,也算是对马老八十大寿的庆贺。
     
      本文在见报时略有删减,特此说明。
      这是作者在《自学成才的经济学家马洪》和《马洪集》首发式上的讲话。
      王梦奎,河南温县人,1938年生,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曾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编撰图书《怎样写文章》,代表著作《王梦奎文集》(八卷)。

    王梦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5期

    • 第2023-05-23期

    • 第2023-05-18期

    • 第2023-05-16期

    • 第2023-05-11期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4-27期

    • 第2023-04-25期

    • 第2023-04-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