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从顺丰快递员手里接过邮包,就迫不及待地撕扯开来,取出这本《风在心间行走》,首先跃入眼帘的封面,就是代表生态文明的介乎蓝绿之间的朦胧色调,非常素雅诗意,赏心悦目。
赶紧读“自序”,开篇段落里的一句话把自己吸引住了:“李兄不写则罢,一写就给你写到生态文学上去了。”于是就有了一个为什么,便饶有兴致地读下去,看生态作家李景平先生很率真地告白他缘何每每一写就会写到生态文学上去的。无意间,又给我的行业作家论观点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例证,那就是每一个作家最好的素材来源,或者值得深入的社会生活,就是自己所供职的行业,也就是行业作家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比如作为山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的李景平,他不需要像我们这些写作者那样专门到环境保护部门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就可以写出如此多的生态文学作品,而且还凭借这类题材主打的作品荣获了赵树理文学奖,足以证明这样的题材定位的优选与成功。
接下来,就翻到目录页,找见那篇《走进一条河流——山西环境文学作品》的序文《流淌进一条河流的文学行走》,当下就迈不开脚步了,因为思绪又被拉回到2016年6月间,有幸参加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和山西省作协联合启动的“山西作家生态汾河行”一周采风活动的日日夜夜,眼前再次浮现出一个个结伴而行的作家们的身影容颜,和所抵达的汾河那一段段生态文明化的见证,更忘不了与李景平先生醉意微醺地在太原汾河公园沿岸一路夜谈的融洽时光。正是这次长谈,正是他传达出来的颇具温度的生态文明建设与进步的理念和期许,不单是增强了自己对山西省委省政府势头正劲、成效显著的汾河流域综合治理政策的信心,也直接催生出自己那篇由见闻而触发的种种思考与期盼的纪行之作《汾河行思录》。本以为稿子远远超过征文篇幅,估计顶多节选一部分入编就蛮不错了。没想到作为《走进一条河流》作品集主编的李景平先生,特意告知稿子富有思辨性,知道我是用心用功了。还是不敢和他谈及篇幅的问题,但也由此在提心吊胆地接到邮包和打开之际,获得了一个特大惊喜:两万多字的稿子居然完整选入了作品集当中!而且,在他的序文当中,还摘录了自己作品当中的一段内容——“于是,李云峰也将感受发到微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虽然未能完全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知耻而后勇,汾河上生态工程和治理行动的逶迤铺开,母亲河重现大河风光的日子,完全可以实现。就让我们期待着这样的生态汾河!”那个激动,那个成就感,无以言表!
而且这个肯定远不止于此。就是这篇作品,在被大型文学期刊《黄河》全文刊载后,居然有幸入选缪尔生态文学研究室发布的“2019年生态文学(报告文学)排行榜”,并由此荣列由山西省环保宣教中心、山西省环境文化促进会推出的“2019年山西省生态环境文化十大事件”之一。
第二次得到李主任的眷顾,是2019年9月有幸参加其中的“美丽中国·生态芮城”作家采风活动。这次更是全国级别,大咖云集,真的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最后自然还得以作品的形式交作业,如果说大部分作家由于第一次光临这个负山面河、生态建设一枝独秀的县域,写出了许多的新鲜感,那么作为当地人,又因为参与“芮城文化丛书”的创作,几乎跑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完成了一部近二十万字的《访芮记胜》,自己现在又该如何去写?还是在和李景平先生的交流当中受到启发,就生态文明建设的话题,让自己的思考再次获得新的挖掘角度,也获得了新的思考深度。如此,便得以以一篇《“胜天湖”到“圣天湖”》忝列这次采风活动的结晶《黄河边上的绿太阳》作品集当中。而细读这本集子收录的作品,让自己爱不释手、反复研读的作品有两篇,一篇是时任省作协副主席的张锐锋先生以采风团团长身份撰写的充满睿智思辨的序文《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绿野仙踪》,另一篇,就是也收录在《风在心间行走》当中的《在现代文明的坐标系上》。正如作者李景平加的与“汾河采风报告”一样的副标题,这首先是一篇他这位组织者理应完成的一份“采风报告”,而且作为作品集的具体编选审阅者,就像他对拙作题旨的提炼——“从“胜天湖”到“圣天湖”,一字之变,是一种理念之变,由战胜自然到顺应自然、由驾驭自然到尊重自然、由破坏自然到保护自然的改变”那样,这种提纲挈领、微言大义的功课,遍及这部采风作品集的每一篇作品,足见他洞微知著的功夫至精至细。
其实这样的行文结构,已然成为他的一种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写作风格,也成为这部作品集当中占据相当比重的主打。这一独特的角度,让作家的视角更为宏阔,也更为全面,而且具有传统国画散点透视的随意转换视角、聚焦细节、巡礼一般带领读者跟随他游走在由文字经营绘就的风云际会的天地之间,来一场文学承载着的融情融理融趣味于一处的精神神游之旅。
这,就是我阅读李景平先生这部作品集最突出的一个感受。
回味其中个中三昧,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作家对本来是出于工作需要的“工作报告”富有创意的文学改造,诗意赋予,其实就是文学创新结出的别样硕果。
当我读到最后一部分“风中短笛”,无论是访谈还是发言抑或是获奖感言,我觉得有种直抵心灵的通透感。与作家在前面作品当中的种种言说相比,在这里,更能透彻地把脉他的生态与生态文学的认知理念。而这部作品集之所以让我翻启后就放不下,爱不释手,就在于字里行间洋溢、澎湃、渲染出来的李景平先生对生态理念的富有温度的言说、抒发与思考,和由此生发出来的融会在一如他富有磁性的语调当中一样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因为从中,我真切地感知到了一位生态作家对生态文学痴恋的执着心气。
李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