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省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流行态势如何?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科主任、主任医师董阿莉: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我省积极开展病例监测、发热门诊监测、哨点医院监测、病毒变异株监测、城市污水监测、聚集性疫情监测等工作。
近期,我省疫情总体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未出现规模性疫情。五月上旬,新冠感染病例数小幅上升,五月中旬以后,进入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近期的监测数据显示,感染仍以“一阳”(初次感染)为主,但“二阳”(二次感染)占比有所增加(从15.56%上升至19.59%),目前发现的病例中绝大部分是轻症和无症状,占比为88.6%。
问:新冠感染后如何规范就医治疗?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卉:对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因多数为轻症,对症治疗3—5日后症状即可消失,在此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水、电解质及蛋白类食物摄入,不建议带病工作。但仍需注意,部分非高危患者也有可能发展为中型,甚至重型或危重型。所以有条件尽量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当症状持续不改善,如发热持续不退,咳嗽症状迁延,有显著运动耐力下降或出现喘息、胸闷、心悸、咯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后续治疗。
对于重症高危人群,也就是我们讲的脆弱人群,当出现疑似症状时就应尽早就医,明确“阳”后,应尽早开始抗新冠病毒治疗,并完善影像、氧合水平、炎症水平等检测,及时给予抗炎治疗,呼吸支持,体位管理,同时合理管理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状况等,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问:新冠“二阳”患者症状是否更重?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卉:从目前观察来看,近期新冠“二阳”的患者大多数症状较首次感染时的症状略轻,总体以轻症居多,发热、咽痛、咽干、咳嗽最为常见。症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多为3—5天,少部分患者会迁延1周左右。少数首次感染时症状较重的患者,在“二阳”时症状仍然有可能偏重。高龄、基础疾病多且重、基础免疫力差、营养状况不佳是患者感染新冠后症状重或进展快的重要原因。所以,积极预防,避免多次感染仍然很重要。
问:如何预防新冠重症?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卉:这是一个大家关注度较高的问题,预防新冠重症的重点仍在于做好脆弱人群的保护。如:避免暴露于高危环境,如密闭的室内环境、人群密度较大的环境等;规范佩戴口罩、规范的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及居住环境通风等基本预防方法仍然有效;家庭成员确诊新冠或出现疑似症状时应尽早与脆弱人群隔离并开始密切关注脆弱人群的相应症状。
同时,也需高度关注脆弱人群的二级预防,即上述的脆弱人群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的疑似症状,应及时进行抗原自测或进行核酸检测,如果检测结果明确为“阳性”,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一步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问:如何发挥山西中医药特色优势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山西省中医院院长刘光珍:根据疫情发病情况、地域、季节、气候特点,立足于扶助正气,益卫固表,提高易感人群抗病能力,预防和控制人体感染新冠病毒,结合近三年临床预防经验,我省主要以中医药名方“玉屏风散”为主进行加减应用,能明显降低感染率,降低轻症转重症的比例。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际,我们组织专家研发的新冠预防制剂“益气除瘟颗粒”,就取得了较满意的预防效果。另外,从中医药预防角度讲,现今已进入夏热季节,希望广大民众要做到饮食均衡,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以清淡有营养为标准;同时炎热夏天适度参加运动锻炼,多饮温水,避免受寒饮冷,减少暴晒,防止大汗损伤正气;充分休息,不熬夜,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
问:目前,针对新冠肺炎阳性患者的救治和后期康复,中医药专家有哪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山西省中医院院长刘光珍:针对感染后患者发热,咽痛、咽干、咳嗽、头身痛等表现,中医药从解毒利咽、清热利湿、化痰止咳等立论治疗,具有较好的退热、止疼、止咳等疗效。中医药坚持以个体化、辨证论治为主,因此,一旦感染应在中医药专家指导下使用中药汤剂和中成药。希望患者不要盲目选用与病情不对症的药品,否则药症不符会影响疗效,延误治疗时机。此外,针对感染痊愈后,咽喉不适、食欲差、失眠和乏力等不适表现,中医药有其独特优势,建议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服药,见效更快。
本报记者秦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