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4版:理论探索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利器——体外反搏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已被公认为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治疗冠心病的方案有很多,主要有药物治疗、PCI术和冠脉搭桥术。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另一种方法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就是所谓的“体外反搏”。为了进一步提升冠心病病人的生活品质,更好地改善病人的症状,这种技术已经被各大医院广泛应用。
  一、什么是体外反搏技术?
  体外反搏是能在不损伤身体的情况下,让体内的血液回流到主动脉,增加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供血,改善身体的缺血和缺氧状况,被称为“躺在床上的马拉松赛”,是一种“享受式”的康复方法,在心脑血管类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在体外反搏治疗中,病人仰面躺在反搏床上,用一种特殊的气囊包裹住患者的腿部和臀部,然后在心电监测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腿部和臀部进行一次由小到大的序惯性加压;通过将下半身的血液回流到上半身,提高对心脏、大脑等器官的血运。
  二、体外反搏的工作原理
  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式的体外辅助循环装置,可缓解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并可有效地提高人体各主要器官的缺氧缺血状况,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其原理是:利用环绕于四肢及髋部的气囊,在舒张期对气囊进行膨胀、增压,将来自四肢的血管中的血液驱赶回至主动脉,从而显著提高舒张压;提高心脏的血流量,降低心脏后负荷。在心脏收缩期气囊快速排气、减压,促使主动脉内收缩压降低,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心脏射血期阻力;血流得快,这样就产生了反向作用。
  三、体外反搏能够对哪些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1.PCI术后。体外反搏机理主要是利用机械作用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减低主动脉收缩压,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研究表明EECP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防止血栓形成以及促进血管侧支循环形成等优点。
  2.心绞痛和心力衰竭。体外反搏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心绞痛和心力衰竭。体外反搏在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病人当中具有抗心绞痛作用。体外反搏增加了主动脉舒张压,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灌注。袖囊在收缩期快速放气降低了左心室后负荷。体外反搏的这种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类似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经过治疗,大多数患者诱发缺血发作的时间延长,增加了运动耐量,减少了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严重性,提高了生活质量。
  3.冠脉搭桥术后。体外反搏能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性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猪模型上,也证实了体外反搏不仅可以改善血流灌注,还可以通过提高血流切应力,调节一系列血管内皮活性物质,达到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硬化的目的。
  四、体外反博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1.哪些人不宜使用体外反博治疗?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体外反搏,病人合并有中至重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夹层动脉瘤、显著的肺动脉高压等,不宜进行体外反博。如果出现了下肢水肿、未控制的心律失常、有多年的静脉血栓、怀孕等情况,都不宜进行体外反搏治疗。
  2.体外反搏治疗是否存在风险。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非介入性的治疗手段。全球医学将这个过程称为“绿色”和“自然”疗法。
  3.体外反搏治疗会使患者痛苦吗?在治疗期间,患者能够入睡,看电视,听音乐;接听手机,达到简单的疗法,放松的享受。
  4.体外反搏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一天两次,一次约半小时,一星期五次,连续7次。
  五、体外反搏治疗该如何护理?
  1.治疗前的准备。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详细的问诊资料,包括近期有无感染性疾病,出血等禁忌症。患者进入反搏室,10分钟后,测量血压和心率。如果患者的血压超过了170/ 110 mmHg,或者出现了严重的心律不齐,或者是心率超过了120次/分,这个时候就需要停止使用反搏了。观察病人四肢有无出血点、有无静脉曲张、皮损情况等。
  2.反搏治疗中的护理囊套包扎。选择适当尺寸的气囊套,松紧适宜,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查看显示屏上的各项数据,比如峰值、面积这些数据是否满足要求。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在反搏中,患者是否觉得舒适。询问病人对双下肢和下腹部的承受能力,以及有没有其他不适的感觉。要注意观察反搏气流声有没有节律,有没有气囊漏气的附加音,当发现有节律不正常的时候,要注意看显示器上是出现了误触发信号,还是出现了早搏。检查气囊套的工作是否正常,有没有胀而不缩或充气不饱满的现象,各个气囊充气顺序是否符合序贯要求,有没有漏气。
  3.反搏后的护理。在反搏停止30s后,将病人的头部抬起,并帮助病人慢慢地坐起来30s,在病人的床边站立30s,病人没有任何的不适再可离开。假如病人觉得自己的下肢有酸痛和不适的感觉,告诉病人,三天之后症状就会自动消失。
  体外反搏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无创伤性辅助循环技术,必将成为我国在心血管病预防和康复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技术,在慢性缺血性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等)的防治中发挥其独特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作者:山西省临汾市中心医院 杨丽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27期

  • 第2023-06-20期

  • 第2023-06-15期

  • 第2023-06-13期

  • 第2023-06-08期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1期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5期

  • 第2023-05-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