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田园梦
自古至今,诗人多怀有田园之梦,其一是对自我人格的追求。人,首先是自然的人,然后才是社会的人,即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具有某种人格角色的社会的人;其次是因社会的某种压迫,而使其有回归田园之想。因此,中国诗人大多都有田园梦在胸中。
石云诗中有句:“莫道秋山生意少,疏林不语向心寻”“深恐流云留不住,掩扉独坐屋中央”,即此种心态的显现。
胸中的田园梦
读书人也有苦衷,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会伴其一生,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岂止是李白一个人的牢骚。不过,别以为发牢骚不好。没有牢骚,就没有思想,亦就没有了理想与抱负,那才不好。牢骚的出路就是归隐田园。石云诗说:“空空落落孤鸿去,多少迷蒙风雨楼。”风雨总会有的,归隐田园后风雨就没有了吗?风雨到处都会有的。鲁迅躲避小楼,不管春秋,但风雨并没有让他安静下来。因此,诗人的田园只能是胸中的田园,不会是现实中的田园,只是做梦而已。
寄托中的田园梦
心有所思,诗有所写,均为虚幻,求之而不可得,只能寄托于外。所以,诗的寄托,就成为对诗人田园梦的一种安慰。石云说:“梦幻空霜谁解得,散僧不语一梅孤”,又说:“空空洞洞清湘老,椽笔何曾变树槎,堪问胭脂何处抹,湖边山坳石开花”。寄托既是诗的写作方法,也是人生的一缕阳光,正是有了这缕阳光,生活才有前途,才有奔头。
田园是中华民族子孙的根,由兹而来,归兹而去。一切工业的、电子的、现代的物的东西,都不会凭空而生,也不会无根而长。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地方,就在田园之中。游子他乡,征衣边关,寄身海外,然而只要有这个田园梦,就会不孤不苦!现代并不是忘记过去,愈益现代,愈益不能忘记过去,而回归过去的现实的和心灵的地方,就是田园!
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