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英雄人物。他从一个少数民族的奴隶,完全靠自身雄健的气魄、超人的才干、坚忍的奋战,在一个大动荡、大分裂时代脱颖而出,成为统一中国北方的一代英明皇帝,成就了一番卓越的社稷大业。这样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值得回顾,值得书写,值得通过再现历史人物,让人更加深切地感受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曾经有过何等艰厄、何等悲壮的往事。
据《晋书·载记》,石勒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人。今武乡县故县村的东河沟,相传为石勒出生地。武乡有着久远的历史,汉为涅县,西晋泰始年间设为武乡县。从东汉到西晋,“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几个民族大量内迁,武乡便有了羯人与汉族杂居的村落。石勒是羯人,其祖父、父亲相继是居住在武乡那一处的羯族部落的小帅。石勒在这个山明水秀的地方成长起来,因而深爱着这片土地,说:“武乡,吾之丰沛。”他把武乡当作其龙兴之地,至今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感染着百姓的心性。应该说是武乡人最了解石勒的家世,也是武乡人最有兴趣谈论石勒、研究石勒。
时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方兴未艾,由武乡学者李驰骋先生撰写出一部四十五集的《石勒》电视剧本,正是文得其时,文得其人。这部大作既是当前文学剧本创作的一个可喜的收获,也是石勒研究以至晋代历史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还原历史故实与采撷民间传说相结合。作者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笔下娴熟地勾画了西晋时期“五胡乱华”这个大转折时期的历史,这个时期发生的主要政治事件都在剧本中得到了反映,而且紧紧抓住了频繁的政治斗争中的要害问题和关键情节,都能基本如实地表现出来。同时,作者把搜集到的民间传说穿插于剧中,不仅增强了剧情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而且由于一些传说故事描写和点缀得体,更加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写历史剧最大的忌讳是胡编乱造,违背史实,任意虚夸,歪曲历史。《石勒》整个剧情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环境,这一点是最需要肯定的。
二、铺陈沧桑画面与塑造英雄形象相结合。历史学家曾说,在任何一个新政权中开国元勋往往是一代精华,靠才干取得尊荣。但是,只有晋王朝的开国元勋们,却是那个时代中最腐败的一群无耻之徒,用石勒的话,就是“狐媚以取天下”。因此,很快爆发了“八王之乱”,晋王朝只有很短的二十来年的统一时间,便把中国带入了兵荒马乱的大分裂时代。“八王之乱”即是司马皇族内部互相杀戮,极其残忍,朝野一片血腥;而朝廷的腐败和官僚的贪污横暴,更引起了四处叛乱,流民遍地,群雄割据,战争频仍,石勒乘势而起,建立历史上所称的后赵国,统一北方,称雄一时。这样一种混乱不堪的历史画面,要用文笔和剧本设计表达出来,实在是太难了。作者颇费苦心,通过连续多集的安排来描述这些纷繁复杂的故事,而最重要的任务却是如何从中凸显中心人物石勒的形象。通览全剧可知,作者对于石勒这个典型的刻画还是下足了工夫,从行状、语言到喜怒表情、生活细节和心理描写都突出表现了石勒“天资英达”的个性特征。铺陈沧桑变幻的历史画面,与塑造石勒英武勇悍的形象,能够较好地结合起来,是这部电视剧本的难能可贵之处。
三、众多出场人物与紧扣故事主线相结合。石勒被作为奴隶,从武乡捉去,卖到山东茌平。他得机投奔汲桑的暴动集团,逐步拉起了自己的军队,成为刘渊的汉国的一支劲旅,四处征战,扫灭了西晋王朝的主力,致西晋灭亡,然后再灭前赵刘曜,终使后赵统一中国北方。这是全剧主脉络。而这条主线,却是与晋王朝腐朽没落的过程交织在一起。从“八王之乱”的第一个亲王司马亮被杀,到第八个亲王司马越死,从晋惠帝司马衷被杀,到司马炽、司马邺二帝的苟延残喘,再到晋元帝司马睿的东晋朝廷局促一隅,这便是全剧宏阔而庞杂的背景。所以,这部电视剧表演着两种场景,一种是石勒纵横攻略的场景,一种是朝中夺攘厮杀的场景,或是分别登场,或是相互交错出场,角色繁多。如此,既要铺排好纷乱的出场人物,又要把握好故事的主线,这正是撰写该剧的难点所在。从这种难点的处理上来看,电视剧的架构虽然尚不是十分周当,总的来说还是体现了相当成熟的构思和写作技巧。
四、史鉴启迪意义与戏剧欣赏趣味相结合。西晋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以及专制政治下导致的士大夫只顾享乐而毫无家国责任感,这是一段颇有鉴戒意义的历史。西晋王朝在已经丧失了存在能力的情况下,仍然延续到晋愍帝,并且继而产生了东晋政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实质上在于当时汉族人的民族意识。汉族人尤其是汉族的知识分子,不愿意臣服于胡人统治,只好把晋朝作为正统政权而维持着。石勒初时只知仇恨晋朝统治者而滥杀汉人,后期得到高人指点,开明政治意识得到提升,懂得安抚汉族百姓,重用汉族士人,促进各民族团结,并设立学校,培育人才,提倡儒家经学,这才使他的政权得以巩固,其疆土得到扩展。一个胡人当政而得到了汉人拥戴,正是石勒这个人物对于后世的启迪意义。历史剧诚然不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宗旨在于“以史为鉴”,但从另一方面说,历史剧也并非是历史教科书,它一定要有戏,有观赏性,有娱乐性,通俗地说就是要有看头。譬如石勒起事时“十八骑”结义,后来散而重逢,这故事就有戏。又如石勒和母亲、妻子的悲欢离合,石勒重返武乡故里寻访旧交,以及邀请故里乡亲到皇都欢聚,这些情节趣味横生,都有看头,能够引人入胜。
以上几点之外,我也想过这部电视剧本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使之结构更紧凑一些,思想更深刻一些。纷纷纭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果适当删繁就简,可以使创作的主题更集中、更鲜明。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增多一些合理的想象、艺术的虚构,可以使剧情更丰富、更生动。当然,还期望该剧能够引起影视艺术家们的重视,通过琢磨加工和润色,最终推出一部更臻完美的脚本。
还在十几年前,我曾经就石勒这个人物,同著名作家钟道新作过一次长谈。钟道新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他认为完全可以成就一部精彩的电视剧,并立即开始阅览有关资料。不幸的是,他突然因脑出血倒下了。我往钟府吊唁时,他的夫人悲惜地告诉我,道新这些日子正在构思石勒的电视剧,才开笔就匆匆走了。我为此极感痛心。当时,我以为要写好石勒的电视剧,再没有比钟道新更合适的作家了。想不到有我们武乡人士李驰骋先生,现在终于完成了这部连续剧的文学剧本,这不能不令人格外兴奋。
初步浏览过打印的一本厚厚的书稿,即兴写下了上面这些感想,一己浅衷,姑且为序。(作者: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著名诗人、作家、文史学者、书法家 李玉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