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曹翀)7月14日,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公布,山西共有80通(方)文物入选,其中,太原的隋《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唐《晋祠之铭并序》碑在列。
据了解《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文字种类包含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种,分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
山西省入选《名录》的古代碑刻石刻文物,包括东汉3通、南北朝22通、隋7通、唐29通、五代十国3通、宋3通、金2通、元3通、明3通、清5通。太原市刻于隋代的“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铭,于1999年7月出土于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此处墓志记载了墓主虞弘一家三代人的生平履历。除可一窥隋隶面貌外,志文所载的相关史实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刻于唐代的《晋祠之铭并序》碑,集史学、文学、书法等于一体,现藏于晋祠博物馆“贞观宝翰”亭,是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俗称唐碑。全文共计1203字,其中,序文1003字,为骈俪体;铭文200字,为四言体,共28行,44字至50字不等。行文自如纵横,引古论今,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