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不起眼的泥巴,经过王亚军双手的拿捏就像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一件件有“灵性”的艺术品,佛祖慈眉善目、观音隽逸超尘、菩萨宝相庄严、罗汉神态迥异……
王亚军以其高超的技艺把山西“寺观彩塑”艺术发扬光大。
“寺观彩塑”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传统泥塑艺术。它是以塑造宗教信仰人物造像为主要题材内容,拿泥土为原料塑制成形,然后加以彩绘完成的一种工艺美术作品,用以满足民众宗教信仰的精神需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民间艺术品种,是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气”而接地气
王亚军,山西省著名传统寺观彩塑雕塑师,艺术家,山西省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师,山西省工艺美术师,太原市工艺美术师,晋阳工匠,非遗传承人,守艺中华栏目特邀雕塑师,首都历史博物馆雕塑展优秀奖获得者。
出生于吕梁兴县的王亚军,至今一口标准的“兴普”,“我在黄河边上兴县出生,从小我们玩黄河边上的胶泥长大,对泥土有种天然的亲切感。”他总低调地称自己就是个玩泥巴的民间手艺人,一个高级泥瓦匠,没什么可骄傲的。采访中,他语言朴实无华,不时夹一阵爽朗的笑声,很接地气。
万物土中生,土亦养世人。今年55岁的王亚军玩了半辈子泥巴,泥土于他来说不单纯是滋养孕育万物的根基,还是他想要携手前行的亲密伙伴,也是他穷尽一生的追求。
捧一把泥土,斩一把稻草,和一和,泥土就有了筋骨。捧一把泥土,放一些棉絮,泥土就有了皮相,而王亚军的这双手就能再现历史风貌。
整天和泥巴打交道的王亚军被“土气”浸润了身心,但是这种“土气”土得自然,土得厚重。王亚军总自嘲自己的作品“匠气”十足,殊不知在同行眼里,在弟子眼里,在观者眼里是多么的惊艳和难能可贵。
传承而再传承
“驼头鹿角麒麟嘴,鹰爪蛇身鱼鳞背。蹬抓挠踹四肢伸,九弯九弓现龙形。”王亚军把师傅当年教他的口诀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如今,他把师傅的口传心授,无私地传给了他的徒弟徒孙。
王亚军的手机相册里至今保存着他第一次和师傅合影、第一次接触彩塑的照片。1983年,他拜已故山西工艺美术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巨应林为师,在天龙山考察石窟,被彩塑作品深深吸引。1992年出师后,2006年又拜师山西省雕塑家协会主席万绪德先生为师。
“晚清民国后,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由于战事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寺庙屡遭损坏。寺观彩塑的发展处于有史以来最低谷的阶段,几乎到了断代的境地,传统的民间彩塑技艺也很少有人从事和传承了。”王亚军叙述了这段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府和社会对传统文化保护力度不断增强,民间彩塑艺术才重新获得了新生,步入了恢复发展阶段。
“那个时候就是生活条件太艰苦了,我们睡破庙旧庙,有时候睡在山洞,我师傅走了,整个一座山就我一个人。”王亚军回忆起学徒时的情景感慨不已。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经年累月地吃住在深山,这也炼成了他能耐得住、坐得住的水磨功夫。
“中午、晚上没活儿的时候,我就在寺庙里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捏”,这种勤奋加上天赋,使得他这个大徒弟很快进了师傅眼中,公开场合让其他徒弟向大师兄学习。
做为第四代传人的王亚军,1992年-2015年,带出徒弟徒孙50多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那是过去的说法,如今我就怕他们学不会,想让他们早些出徒,把彩塑技艺传承、发扬光大。”
在徒弟们眼里他是个严厉的人,挑剔的人,他经常对徒弟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能有差不多、无所谓这种思想,一个差不多就差下你的人生了。”
艺精而无止境
王亚军多次提到艺无止境。目前王亚军在全国各地已完成彩塑万余尊,得到来自各方的肯定与赞誉。
近几年,沁源县观音堂是他耗时长、规模大的一个作品,2017年下半年开始设计,到2019年年底完工,为十几座庙宇塑像。走进主殿观音堂,里面的800多个塑像做工精细、构图丰富,打开灯光一照,精美绝伦,效果极其震撼。这时的王亚军笑得很开心,也称这是他比较满意的一组作品。
“中国的彩塑造像艺术,既有西方雕塑追求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也有中国绘画的丰富色彩与特性。囊括儒、释、道多重文化,造型更是蕴涵了数千年来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如今在现代匠人手中又焕发出了新的光彩。”王亚军对彩塑有着自己的理解。
悬塑是王亚军做得比较多的一种彩塑造型,也是传统彩塑中最难完成的一种。
塑像要完全悬浮于墙壁之上,属于像在空中建,人在空中塑,从设计、造型到制作每一步都极尽精细。一堂小规模的悬塑比大体量普通彩塑耗时还长。
从业40年来,他的作品遍及全国13个省份,代表作有北京白云观邱祖殿,邱处机与成吉思汗,上海七宝教寺海岛观音,珠海普陀寺四大天王,云南建水燕子洞观音殿,山东省长岛县南防城马祖殿,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区大雄宝殿,内蒙古托克托县广宁寺,陕西省神木县福慧寺,河南商丘张眴庙,山西介休双福寺等等。
目前王亚军及其率领的艺人团队可以称得上是山西寺观彩塑艺术界首屈一指的力量,王亚军则是其领军人物。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曾赴广州、上海、福建、北京、内蒙古、陕西、河北、云南等地塑制彩塑作品。现在,好多徒弟在全国各地进行塑像,将山西彩塑这一传统技艺散布四方。
本报记者章大军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