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面对工业资源匮乏、县域产业规模小、经济底子薄、发展基础差、人才集聚能力弱等挑战,以有机旱作农业、清洁能源、文化旅游3大绿色产业为主线,坚持“规划引领、创新驱动、‘特’‘优’立足、要素融合、统筹协调、共同富裕”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断延伸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奋力建设全省优质杂粮品牌第一县、晋西北清洁能源第一县和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特别是沿黄河、长城两条旅游公路打造集文旅融合、休闲康养、体育赛事、高端论坛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和“三绿”经济发展示范廊带,使绿色成为全县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靓丽品牌。
发展绿色旱作农业 打造优质杂粮品牌县
特殊的自然与地理环境,为偏关发展有机特色农牧业造就了天然优势。该县紧抓田、肥、种、技、证等要素,分类型分区域谋划,重点实施了杂粮产业振兴工程,完成了集体购买的254台(件)农机具的整合、评估、租赁权拍卖,复耕复种撂荒地5.89万亩,组织7家经营主体在全县6个乡镇51个村开展农业生产托管6.36万亩,被确定为全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试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窑头乡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糜米、荞麦、红果、海红果、沙棘、山羊、莜面、豆腐、粉面9种农产品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并初步完成了“偏关羊”地标历史文化馆和专家工作站建设,开始重塑“南有平遥牛肉、北有偏关羊肉”金字招牌;同时,筹资1351万元建设偏关县智慧“双创”孵化基地项目,依托偏关县振兴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围绕偏关农产品,通过集成智慧产业、村务管理、政务管理、人员管理、集中控制5大板块数字化大数据平台,实现初级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定位、延展、升级,已孵化4家企业、50余家个体经营户。
集聚绿色能源矩阵 打造清洁能源第一县
作为全国唯一的长城与黄河会合处及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县境内水电、风电、光电资源充沛,经过脱贫攻坚十年努力,已跃升为“三晋水电第一县”“全市新能源第一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实现风、光、水电并网发电118.8万千瓦、生物质能并网发电2.4万千瓦的基础上,正在续建2个装机容量7万千瓦的风电项目,签订了总投资约70.4亿元120万千瓦的万家寨抽水蓄能电站、投资45亿元的南水北调集团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投资6.39亿元的华能偏关13万千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及穆勒四通3.5万千瓦二期光电、龙源10万千瓦林光互补光电和大唐偏关15万千瓦风电二期项目,新能源装机规模达500万千瓦,形成了水电、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四电”并驾齐驱的新能源产业格局,并积极探索清洁能源开发、供给和利用一体化循环的“偏关模式”,为实现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开发绿色旅游产品 打造省级生态文旅示范区
发挥长城、黄河两条旅游公路优势,结合国家黄河文化公园和长城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机遇,以“绿色打底,山河为骨,文化铸魂”,赋能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偏关旅游“美丽关不住,偏偏爱上你”这一“金字招牌”。老牛湾4A景区进一步提档升级,水泉红门口地下长城创建通过省4A级景区验收,偏头关“非遗”旅游文创中心建成使用,数字赋能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乐游乾坤·农旅融合体验园正式投入运营,关河口、丫角山驿站、乾坤湾民宿提标改造工程即将完工,形成了以乾坤湾和老牛湾为核心、以“黄河风情游”和“长城边塞游”为主线的“一核两带”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老牛湾黄河蛇曲被省自然资源厅授予“山西最美地质遗迹”称号。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县
以“绿化山西西大门,建设美丽新偏关”为口号,围绕“干石山区生态林增绿治本建屏障,丘陵区经济林增收富民建基地,通道、村庄、景点绿化美化成景观”的发展目标和“荒山绿化上规模,通道绿化出精品,村庄绿化显特色,环城绿化成景观,经济林业见成效”工作方针,针对困难立地绿化施工实际,广泛运用山地水平阶、鱼鳞坑细致整地、容器苗上山栽植、地膜石片植穴覆盖等抗旱保墒造林技术和乔灌花草结合、针阔树种混交、多方式应用绿化方式及“地表水收集—水窖蓄水—光伏提水—高位水池蓄调—自流滴灌”生态集雨滴灌模式,实施了一系列增绿、补绿、护绿等生态治理工程,并建立了中标合作社、工程监理单位、甲方代表、林业局包项目负责人、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6级包抓造林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工作责任制,健全了3级林长责任体系和3级防火责任体系和“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实行了施工单位“包建包管、包栽保活”的3年责任期抚育管护制度,坚持不懈造林绿化、改善生态,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特别是高质量完成春季荒山造林1.85亩、草垛山退化柠条林修复示范工程4200亩,重点打造出“黄河一号”、“长城一号”两条旅游公路两侧荒山及天翼、火路墩、画廊谷和乾坤湾4个生态景观精品绿化点,取得治山增绿、涵水固沙的阶段成效。境内黄河和长城沿线林草绿化率达60%以上,全县国土绿化率由上世纪80年代不足4%增加到现在的40%,森林覆盖率达到7.7%,另一方面,将生态治理与巩固脱贫成果相结合,依托46个造林专业合作社,广泛吸纳参与,先后开工建设12万亩沙棘和2.5万亩仁用杏2大干果经济林基地,为脱贫户提供就近就业岗位2100多个,增加劳务收入3100余万元,社均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占比达60%以上,人均增收1.2万元,探索出一条科学造林、全域绿化和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偏关路径。同时,锚定“蓝天常驻”“绿水长清”“黄土复净”目标,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持续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和不可降解废旧地膜回收,坚决杜绝农村秸秆焚烧,大力推进“煤改电”,推动城区实现生物质清洁能源集中供热,高效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管控,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坚决打击非法排污,关河口国考断面稳定达到Ⅱ类水质,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6.5%。
刘娟娟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