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化长廊

从高考说家庭教育

  一年一度的高考,总能看到意气风发或紧张焦虑的考生以及考场外盼着孩儿旗开得胜、“紫腚能行”的家长。的确,高考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生命中的重要节点,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高考虽然重要,也只是一场考试。不是所有高考成功的人,一生顺遂。也不是高考失败的人,就此一败涂地。也有很多人并没有经历过高考,但是在社会这所大学拿到了好成绩,在人生中修行圆满。
  作为家长,当然希望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大考中胜出。教育一个孩子也是一场大考,“面对正在长大的孩子,我们当父母的能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无数次出现在心理咨询的对话中,也无数次出现在我自己的生活场景里。是啊,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曾经是孩子的世界,孕育、生养、教导、监护。事实上,孩子也是我们世界的中心,他的成长点滴、喜怒哀乐、身心状况、发展规划都是我们的大事件。原因无他,血缘至亲。
  孩子曾视我们为偶像。“哇哦,爸爸好棒呀,力气这么大!”“妈妈是世界上最温柔可爱的妈妈!”上学后,翻看他的作文,妈妈在他的笔下成为了“女版李云龙”,爸爸在家除了看手机就是爱上厕所。我们很容易看到孩子的各种缺点,可孩子何尝不是最容易观察到我们的缺点呢。即使我们在工作中、社会交往中表现得文明、友善、得体、有修养,我们回到家里才是真实的样子。孩子也是如此,即使是在学校老师和同学眼里是好学生,听话懂事、积极上进,回来也很顽皮淘气。有些孩子在学校表现出很多问题,缺少注意力、有暴力倾向、不良嗜好,其实都是家庭问题的反映。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美好的样子他会学习,不好的行为他也会习得。如果我们允许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就得给孩子让渡出一个让他做真实自己的空间。真实比完美更重要,成长的力量来源于真实。家长能接纳孩子的程度决定了他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家是一个容器,一个可以安顿身心的港湾。如果这个家总是地动山摇,总是被情绪的暴风骤雨席卷,那么孩子成人的第一件事就是远离他的家庭。这个动力比他想上一个心仪的大学动力都要充足!
  孩子曾经跟我们亲密无间,在耳边絮絮叨叨说着他的事情,分享着他的快乐和烦恼。也许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有些荒唐可笑。“你能不能不要天天叨叨这些破事,能不能专心学习,作业做完了吗?考了多少分?”我们不耐烦地叨叨着孩子,却忽视了他眼中瞬间黯淡的光、背转后带着失落的离开。很快,青春期了、叛逆了,他一言不发,回来就关门。我们说话,他横眉冷对,眼神里带着不屑、讥讽和厌恶。“知道了!”“别烦我!”“bang”一声门关了。再能干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感到无助无力无能,养育的辛劳自不必说,看到这种油盐不进的样子更是气到两眼一黑,直为他的未来犯愁。过去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奏效了,孩子随着长大越来越有战斗力了,他还没有能力出去打天下,但“有的是力气和手段”在家里折腾出一场又一场的起义。事实上,他想证明的就是他长大了,想对自己的生活做主!这一刻也是我们要学会放手的开始,我们要学着重新认识、欣赏这个年轻人,学着跟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交朋友。允许他说出所有的感受且不加以评判:委屈、迷惑、自负与自卑,以及对父母的愤怒与不满。如果我们都承接不住他的情绪,他带着这个情绪炸弹到了学校、社会是不是更危险?我们可以学着松软下来,放下所谓家长的权威和成人的理性,向孩子们真诚袒露自己的脆弱:“我想好好爱你,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能教教我吗?”但愿这一刻是发生在孩子没有把心门关闭之前。
  养育是一场修行,需要爱的智慧。智慧是时间的函数,需要的是静待花开的耐心。这一生,你我有缘成为了父母子女。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长,我们的爱与祝福是孩子最好的行李!

赟儿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3期

  • 第2023-07-11期

  • 第2023-07-06期

  • 第2023-07-04期

  • 第2023-06-29期

  • 第2023-06-27期

  • 第2023-06-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