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4版:食品安全

禁用“生鲜灯” 还原“真本色”

  •   熟食用红黄光,肉类用红白光,蔬菜用绿白光……近年来,如何选择“生鲜灯”已经成为众多生鲜摊贩的“生意经”。其实,“生鲜灯”原本是为了尽量真实地还原食品食材的颜色,避免因过高的热量加速食物的腐败、切口的发黑变质等,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可随着商户越来越注重其“美颜”效果,导致消费者种种“障眼法”下频频踩坑。
      为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行为,市场监管总局日前修订发布了《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办法》明确要求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商户:美颜效果颇受青睐

      “用好灯,就是比隔壁档生意好;选对灯,就是比隔壁档早收摊。”7月30日,在某网购平台上,记者发现有“灯力”“微光里”“幻色”等众多品牌的生鲜灯在售卖,价格从25元到200多元不等,样式也囊括了常规的圆形灯、筒灯、轨道灯、条形灯、灯带等各种,功率则从30瓦到180瓦不等,有多种光色可选,并且每一款产品上都清楚注明了“生肉专用”“水果专用”“熟食专用”等字样。
      记者随后在一家网店的评论区发现,选购“生鲜灯”的大多是生鲜商户,很多人都晒出了自己“美颜”后的食材照片,表示自从用了“生鲜灯”后,产品整体卖相上去了,生意也变好了许多。
      在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的一家菜市场内,售卖猪肉的周先生表示,自己目前并不清楚国家要禁用“生鲜灯”的消息,并表示现在市场里售卖生鲜的大都是在用这个灯,主要是为了提升光亮度,让肉看起来色泽更诱人、品相更新鲜。
      “别人用,我们当然也用啊。不用的话,很多顾客都是过来瞟一眼就走了。以后大家要是都不让用,我们肯定也就不用了。”在市场中售卖牛羊肉的刘女士表示,她最近在网上也确实看到了将在今年12月禁止使用“生鲜灯”的消息,但到现在还没有接到相关通知。刘女士表示,用了生鲜灯后,肉的颜色和卖相会变得更好一些,但使用“生鲜灯”也并不是要掩饰肉类腐败或者其他质量问题,自己售卖的肉类绝对是新鲜的、有保障的,可以放心食用。

    顾客:希望选购真实食材

      “每次我去菜市场的肉摊买肉,头顶上都是红光,这么一照看着肉是挺新鲜的,但是买回家才发现颜色好像又变样了,刚开始我还以为摊主使用了什么特殊手法,在我眼皮底下就把肉给调包了。”正在逛市场的市民邵先生说。
      “我们其实就是想买到货真价实的东西,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毕竟食材本身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邵先生表示,自己得知今年年底将禁止使用“生鲜灯”的消息后,感到非常赞同,因为这可以让消费者更直观地看到肉类等食品的品质好坏。
      “主要还是得看食材本身的质量啊,这又不是一锤子买卖,买一次要是吃得不好,下次我指定是不会来了。”市民梁女士表示,她非常支持《办法》禁止“生鲜灯”的规定,并表示在过去买肉的过程中,一般都比较介意肉摊上过于红色的光线,希望商户还是能注重自己食材本身的质量,也希望以后能够在买肉买菜时挑选起来更直观、更简单。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事实上许多消费者对商家使用“生鲜灯”来改变食品的外观都会感到不满。他们认为商家的行为是一种欺骗消费者的手段,不仅违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在大家看来,《办法》的出台,可谓是恰逢其时,且大快人心。
      诚如一些消费者所言,生鲜食品关键还是要凭借自身品质,靠“美颜”确实走不长远。《办法》正式实施后,还要在消费者、商家与监管部门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市场环境才能越来越好,食品安全才能更加有保障。

    本报记者王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27期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3期

    • 第2023-07-11期

    • 第2023-07-06期

    • 第2023-07-04期

    • 第2023-06-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