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特别是2016年5月被国务院食安办确定为第三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试点后,严格按照“夯实基础、完善体系、防控风险、共治共享”的思路,夯基固本、创新实践,将创建作为“保障食品安全,守护‘舌尖幸福’”的重要内容来抓,食品安全形势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太原一张靓丽的“名片”。
一、打出示范城市创建“组合拳”,擦亮食品安全“太原名片”
太原市高度重视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宣传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各级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动饮食安全健康和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档升级。
一是注重示范引领。集中推进“三小”治理。采取“两区”(商业街食品集中区和综合体食品经营专区)“六统一”(统一签约管理、统一经营标准、统一卫生清理、统一垃圾清运、统一人员培训、统一信用公示)措施治理“三小”经营,形成了以中正天街、万象城、北美N1、万达广场、时光里、太原古县城等为代表的“东西南北中”五大小餐饮连片经营区。在中标院的指导下正在制定《太原市食品行业“三小”管理规范》,探索以管理规范促进形成“三小”治理标准模式的经验。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农业农村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以查验《承诺达标合格证》为抓手,发挥“农批市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作用,建立和完善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检验检测、信息公示、质量安全自查等制度,保障农产品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全过程监管。加快推进省级示范县创建。按照高于省级标准的要求,全面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区)创建,杏花岭、古交、小店、迎泽、万柏林先后被省食安办命名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以县带市、打牢创建基础。
二是加强风险防控。建立防控体系。成立综合行政执法队,对全市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统一管理。十县(市、区)成立专门监管机构,59个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每年投入约1600万元,按照4.5批次/千人实施食品抽检,食品安全行政管理、综合执法、技术支撑“三位一体”的风险预防和控制体系基本形成。承办Ⅱ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2020年12月,由国务院食安办指导的“山西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在我市太原理工大学成功举办,为全市有效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是提升治理效能。探索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在全国率先推广“一品一码”追溯并行模式,优化合格证开具方式。2022年,全市实施合格证制度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达266家,累计开具合格证336.12万张,带证上市农产品2.5万吨。狠抓群体用餐监管。开展“校园守护行动”,全市1005家学校食堂实现“明厨亮灶”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开展从业人员电子健康证明管理。对养老院、医院、建筑工地及企业食堂进行规范管理。实施农村食品治理。以县区为单元,按照“一告知一检查三统一”模式,即农村食品经营店告知书,开展专项检查,统一台账、统一公示、统一档案,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治理。
四是加大联合打击。市场监管、公安、检察院、法院建立“日常工作联席会、重大线索通气会、重大案件研讨会及刑事案件调查结果合议”推动“行刑检法”联合,形成打击食品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建立行刑衔接快检室,地沟油检测技术在全国首创并领先。探索开展行政拘留工作机制,对重大案件、危害较大线索当事人直接进行行政拘留。
五是推进信用管理。建立健全信用监管机制。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及时归集到企业名下,归集企业信息形成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示。强化信用信息运用。建立食品生产企业信用风险分类专业模型,创新实施食品生产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开展突出质量标杆示范引领。编制《太原市食品生产企业规范管理样板图例》并进行推广,组织开展“质量标杆示范引领、一品一批一建档、质量提升观摩交流会、专家质量诊断咨询”等活动,提升食品生产领域质量管理水平。
六是实现智慧监管。坚持业内首创、省内先进、分步推进思路,按照“一个码追溯、一朵云存储、一张网运行、一平台管理、一体系共治、一终端使用、一渠道统计”的“七个一”目标,打造食品智治管理体系。坚持成熟一个上线一个,实现电子健康证、冷链食品、肉菜追溯、学校用餐智慧管理、农产品追溯系统与国家网一体化运行。
七是创新宣传方式。开展“舌尖太原 安飨福祉”系列宣传活动,向社会公开征集2023年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宣传方案,通过调动社会专业宣传力量和资源参与到创建宣传工作中来,提升创建活动的影响力和群众知晓率。
二、下好“两个责任”“先手棋”,夯实示范城市创建基础
全面推行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行动,是推进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的有效抓手,是压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根本举措。太原市闻令而动,强力推进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机制在太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双组长”高位推进。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韦韬和市长张新伟担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跟进成立组织机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多次研究部署,韦韬书记、张新伟市长带头赴并州饭店央厨配送中心、好利来蛋糕店等企业进行督导,党政同责引领效应迅速凸显。
二是“四步骤”包保督导。按照“摸底数、建清单、严督导、抓督查”四步骤有序推进包保工作。市、县、乡(街)、村四级党委、政府4936人,对2.12万户A、B、C、D四级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对应包保管理。
三是“四措施”服务指导。通过“强调度、发提示、定手册、抓培训”,为“两个责任”落实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周二专班调度制度”,定期调度解决问题;向市级包保领导及县区主要领导发送《温馨提示函》;制定《工作手册》指导企业做细做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组织开展包保干部专题培训,全市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48次,受众人数突破5000人次。
四是“四方面”协同发力。县区政府实体化专班落实属地管理;各级包保干部对照“任务清单”入企督导;市场监管部门基层执法力量全员出动,对督导发现问题联动督促整改;各企业严格按照规定配齐总监、食品安全员,“属地管理、包保督导、部门督促、企业落实”的四方协同发力格局基本形成。
三、按下制止餐饮浪费“快进键”,以示范城市创建引领新“食”尚
“文明餐桌”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餐桌上的文明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杆。自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以来,太原市坚决扛起这一重大责任,与创建工作紧密衔接,创造性地开展好此项工作,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一是扛起责任做“加”法,高站位推进。迅速制定出台工作方案,及时成立领导机构,建立“周二调度机制、督查督办机制、通报约谈机制、信息报送机制、协调联络机制”五大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职责。
二是精准施策做“减”法,高标准落实。组织全市大中小型餐饮单位进行专题培训,出台《太原市餐饮单位制止餐饮浪费工作指引》进行引导。营造制止餐饮浪费的社会氛围,累计制作海报、图解、视频等宣传资料34个,发放资料5.6万余份。消协、烹饪学会、食品学会等行业组织发挥行业约束作用,引导会员单位落实主体责任。
三是创新实践做“乘”法,高起点引领。市场监管部门与文明办联合在全省率先出台《太原市“文明餐桌”行动方案》,通过选树优秀餐饮单位进行表彰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全市各大餐饮单位通过“小份菜”“半份菜”还有各种花式“碎碎念”来宣传制止餐饮浪费要求,不少饭店还推出了特色活动:百姓渔村为“光盘”就餐者赠送“抵扣券”,山西会馆为厉行节约的顾客准备了“光盘”达人奖励……这些好的做法带动了全市的餐饮行业进行效仿,引领了餐饮消费新风尚。
四是强化执法做“除”法,高效率震慑。将制止餐饮浪费行动融入到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中,加大执法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共动员餐饮服务经营者开展自查自纠13017家,检查餐饮单位8127户,查处制止餐饮浪费违法案件31起,有效遏制了餐饮浪费势头。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筑牢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营造食品产业良好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近年来扎实有效的创建,太原市依托独特的区域地理优势,推进了食品产业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数量倍增市场活力足。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市共有规模化种植基地50家,标准化养殖场22家。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单位大大小小约5.8万家,占全省四分之一。比2020年增加1.9万家,三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2%,食品产业市场主体倍增效果明显,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发展特色品牌效应强。抓住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重大机遇,打造醋产业集聚区,3家醋企业通过食品真实品质认证(FA),“中国醋都”品牌在全国打响。结合太原区域特色,发挥“阳曲小米”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引领作用、“娄烦土豆”“晋祠大米”“清徐葡萄”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取得突破。本地企业海外海、百姓渔村、顺溜削面等品牌在北上广等城市得到发展。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食品企业达到13家。食品企业品牌效应逐步凸显。智慧治理引领作用强。投资2.3亿元建成“5G+”央厨配送中心,集远程监管、AI行为识别、风险控制、过程调控等于一体,部分技术领先国内水平,引领餐饮行业发展新潮流。依托老城区改造,建成“两街一城”(钟楼街、食品街、太原古县城)食品集中经营区,引领综合治理新方向。预制菜制作园区正在布局,通过集约化管理,进一步引领食品行业新趋势。
食品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下一步,太原市将大力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坚决落实“两个责任”,持续推进制止餐饮浪费行动,着力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筑牢食品安全每一道防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太原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协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