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1版:理论探索

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很多国家面临着新的机会和挑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归纳和整理国内外文献,对马克思科技观的本质、历史、人本意蕴及其时代价值,以及科技异化、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马克思经典文本、加强系统性及对比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从而在实践中进一步促进科技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科技;人本;文献综述
  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不断变化的时期,科技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福祉有着深远影响。在科技事业取得重大进展,推动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归其原因是因为人类自身认知存在局限性以及对科技的不科学应用造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如何把握人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科技与人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和总结,以期推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并对促进科学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一、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进行了研究,着重论述了马克思科技观的本质、历史和内容,探讨了其人本意蕴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科技观的本质
  学习一种思想首先要了解它的内涵和本质,马克思科技观有着丰富的内涵,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刘海龙和解慧娟在研究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认为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科技观的理论出发点,科技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科技产生于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张旭和罗昌宏对马克思关于科学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作用以及科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动力作用进行了深刻论述,指出科技与生产力是相互促进的,科技是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革命性力量。
  (二)马克思科技观的历史
  任何一个学说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社会背景。关于马克思科技观的历史,我国学者主要是从马克思科技观的形成条件和发展演进历程来进行分析梳理的。
  徐静、张明国和张瑾等人主要从自然科学成就、技术革命、社会政治背景以及人文哲学基础四个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康德提出的“星云假说”等学说是马克思科技观形成的科学条件;由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是技术条件;19世纪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以及两大阶级日益尖锐的矛盾是政治条件;法国的实证主义思潮和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思想是人文哲学基础。此外,张瑾还对马克思的成长环境和个人品质等主观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我国学者通过分析马克思经典著作,梳理总结出了马克思科技观的发展演进历程。张瑾、闫殿东等学者一致认为,马克思科技观的演进包含了形成、发展和成熟完备三个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科技观的初步形成,对技术的异化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科技观开始走向发展完善阶段,指出要通过社会革命消除科技异化。《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科技观趋于成熟,着重论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阶段紧密相连,构成了完整的马克思科技观发展史。
  (三)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
  科技是人创造的,科技的进步与人密不可分。我国学者在研究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基础上,对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刘大椿在《马克思科技审度的三个焦点》一文中,对科技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他以科学技术与自由为焦点,指出了科技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科技的发展可以消除旧式的劳动分工和私有制,使得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自由。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满足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科学技术成了资本家谋取私利的工具,人类陷入了生存和发展困境。因此,如何处理人与科技的关系也越发成为马克思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李桂花在《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异化思想》中,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异化思想进行了论述:科技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人的主体性的消失和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是由于人类对科技的认知局限和资本家对科技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其本质上是劳动的异化;消除科技异化必须要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并变革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四)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研究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对于当代科技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王文彦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时代价值》对马克思科技思想的时代价值进行了四个层面的探讨。科技进步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科技发展必须依靠人才来实现,有利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科技进步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
  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时代价值主要有生产力价值、生态价值、人才价值以及实现人类解放的时代价值,这对促进科技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引和时代意义。

二、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研究主要是从科技异化以及科技与人的关系两方面展开研究。
  (一)科技异化的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技术禁锢人的角度批判科技异化现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对马克思科技异化的研究已经有所涉及。卢卡奇提出了物化理论,他认为只有确立总体性原则,在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觉醒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主客体统一,克服物化现象。
  (二)科技与人的关系的研究
  C.Mitcham通过分析马克思科技观,指出科技进步造成了分工的矛盾,工人的思想逐渐被禁锢,丧失了对社会的批判力。Jacques-Ellul指出,马克思对科技解放劳动者提出肯定的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奴役工人、压抑人性以及劳动异化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的科技异化和科技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对我们进一步认识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未来展望
  从本文目前搜集整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科技观的研究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对其基本内容的探究:第一,对马克思科技观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第二,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对科技异化进行了批判。第三,分析了科技和人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科技化的具体途径。但是,从整个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内容来看,对科技人本意蕴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挖掘马克思科技观中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在科技与社会和谐发展中核心作用的研究不足。
  为了深化对科技与人的关系的研究,并在实践中促进科技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对马克思著作中蕴含的科技人本意蕴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首先,立足经典文本。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在归纳、梳理、总结的基础上,深入把握马克思科技观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内涵,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本意蕴。
  其次,进行系统性研究。科技与人、自然、社会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必须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察,从人本维度、自然维度和社会维度对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进行整体把握。
  再次,加强对比研究。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都做过相关论述,通过比较分析,可以不断深化我们对科技与人的关系的认识,从而为当前的科技发展提供些许理论指导。
  最后,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并指导实践,实践是理论研究的目的和归宿。深入研究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目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推动科技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要运用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观点,深刻把握马克思科技观中的人本意蕴,并在实践中将其丰富和发展。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L17BGL026)。
参考文献:
  [1]刘海龙.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人本意蕴[J].社会主义研究,2011(03):1-5.
  [2]解慧娟.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张旭.论马克思的科技与生产力思想[J].理论学刊,2003(02):41-43+159.
  [4]罗昌宏.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J].武汉大学学报,2001(05):588-595.
  [5]徐静.马克思科技观对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启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3): 281-282.
  [6]张明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10):1-7.
  [7]张瑾.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观的形成及其解读[J].理论视野,2020(09):5-10.
  [8]闫殿东.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西部学刊,2021(11):28-32.
  [9]刘大椿.马克思科技审度的三个焦点[J].天津社会科学,2018(01):20-30+138.
  [10]李桂花.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异化思想[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06):18-21.
  [11]王文彦.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时代价值[J].学术探索,2017(10):8-13.
  [1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3] Carl Mitcham. Helen Nissenbaum: Ethics and Technology[J].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y,1998(09).280-284.
  [14] J.Ellul.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J].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and Random House,1964.8.(作者: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佳丽 金迪)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27期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