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跨文化交流,一次是“中体西用”,这是近代西方文化向东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碰撞和结合。将这两次“跨界”国际文化传播进行对比,两者虽相距甚远,但彼此呼应,虽有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对当今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文化影响;中华文明;文化模式
从“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到各国政府派往中国的外交使节,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迁徙,再到一些学生去海外留学,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出华夏文明的风采,中华文明的发展一直在前进中。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华夏文明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华文明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两次对本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异域文化”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中体现的国际文化交流
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是指在近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现代转型与繁殖的过程。这种变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此过程中,西学的影响、传统的改变、近代中国新资产阶级的产生,是近代中国“新”文化交流的三大因素,它们共同组成了“现代”文化交流的“新”,也是“新”与“新”之间交流的基本特点。当然,决定文化存续和发展的最终因素是社会历史条件,或者说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生态环境,但是,如果忽视这些因素,只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会发现,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近代中国文化传播关系中最基本的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一开始并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影响,后来的近代化进程也以“中体西用”的保守路线进行。结果表明,如果以维持传统社会的基本架构为前提,进行文化近代化的努力,必然会适得其反。新文化运动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虽被中国先进知识阶层所批判,但其所沉淀的千年之久的价值效应,仍使其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具有正当性。人类社会的集体主义情怀、创新的革新精神、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都深深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它们已经冲破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成为中国社会构建自身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文化支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现代化改造,来彰显它的超越性,而唯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者,来承担这个历史使命。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这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机会;在世界性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了一座通向世界的桥梁。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内涵与形态是相通的。比方说,传统的“知”是以“德性之知”为主体的,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之后,“认识”是以“求真”为目标的,因此,它具有了普遍的认识论意义。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唤醒,成功地化解了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之间的矛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难题。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行优势使它在世界史上具有普遍的表象,而在历史学上,这种表象又被历史唯物主义所冲淡,成为一种现实的、具体的历史路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有了根本的联系,也使中国的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近代化运动拉开了帷幕。这一基本关系的确立、发展与巩固,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中国共产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取得创新与突破,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并不断扩大。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世界上所有国家现代化的共性特点,而且还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三、结语
新文化运动中的新观点和马克思主义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方法和战略进入中国,最终扎根于中国大地,这个过程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定参考。东西方两种文化各有其独特的价值,两种文化都应该在不同的民族间进行深入的交流。从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的事实可以看到,一方面,我们应该反对那些自诩优越文化或霸道文化的文化入侵者,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反对那些只会一味抵制外国文化的固执的民族文化论者,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必须认识到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而传播者与接受者必须相互适应,换位思考,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共同发展,这也正是“和而不同”的价值之所在。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文化软实力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编号:2023zxzb14。
参考文献:
[1]王继平.论“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文化的演进[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06):79-81.
[2]赵立敏.论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两次跨文化传播运动[J].东南传播,2021 (11):94-96.
[3]张立军.“西学东渐”语境下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99-105.(作者: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董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