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学科教学中利用乡土教材培养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乡土教材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相连,是课程资源不可缺少的部分。适当开发乡土资源,并且将乡土文化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培养学生对国家、对家乡、对历史、对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并上升到家国情怀培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乡土教材;家国情怀
在我国,乡土教材已有百年历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乡土教材发展跌宕起伏,乡土教材的价值定位与时代背景休戚与共,为其服务也受其制约。乡土教材是以乡土知识、文化等唤起受教育者对家乡形成系统性记忆,从而有效地推动地方知识传承与文化认同感的教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包括物质资源,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等。同时,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中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践,于是乡土教材开始作为地方课程及乡土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何合理开发乡土资源,在历史课堂中高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核心素养是学科精髓所在,通过学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核心素养中,通过对前四者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而家国情怀是最终目的,是集大成者,是历史学科的根本任务。新课标中提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学生关注现实、树立使命担当、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家国情怀体现着一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观念,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重要价值。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安顺乡土教材的应用现状
多年来,安顺地方校本课程的编写和运用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需要很大的发展空间。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安顺乡土教材现存有《屯堡文化与屯堡傩雕校本教材》《水墨家园·旧州》《马官中学花灯操动作分解》《大窑土陶艺术》《黄果树民族中学蜡染课程建设》《稻草文化》《安顺,可爱的家乡》《屯堡地戏》《瀑乡布依民歌》等。此外,《续修安顺府志》也可作为了解安顺历史文化的读物。
在安顺乡土教材课堂中,安顺的乡土教育主要以历史宣讲、阅读等方式展开,部分学校开设红色文化、乡土教育课程,但无专门的校本教材,主要是通过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上课,辅之以爱国影视片开展视频教学。笔者认为,若参照新课标合力制订相关地方乡土教材,并促使其走进课堂,更好地加强学生对乡土历史、自然、社会等的深度了解,激励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而构建地方特色文化课堂,则校本课程更具针对性,效果更好。
三、乡土教材开发相关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储备乡土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历史名人故事、饮食文化、屯堡文化等相关知识。作为历史教师,如何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呢?一是熟知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文庙、武庙、王若飞故居、石板街、屯堡等文化知识。二是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备课,并开展实践调研。三是自我革新意识,提高乡土史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四是积极参加相关讲座,学校可以邀请历史专家学者专门开展系列讲座使师生受益。
(二)对学生的要求
一是鼓励学生参观地方历史遗址,感受家乡文化;参与各类乡土教育活动、讲座,活跃思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本所学、视频所见远不如走出去,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知识亦能增强学习兴趣。二是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当下,部分专题历史纪录片,如《如果国宝会说话》《敦煌》《国家宝藏》《河西走廊》《典籍里的中国》等深受学生喜爱,这些纪录片利用图文、解说、音效、设置悬念等吸引学生眼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让学生主动走进历史,爱上祖国大好江河与历史人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育。
四、结束语
新课改应以学生为本,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乡土教材为推动新课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落实提供了基础,也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乡土教材让历史知识具体化,引导学生从学习历史教材知识到关注身边历史,以理论带动实践,将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下,只有促使学生明白历史这门学科的意义所在,才能更好地让他们爱家乡并逐渐具备家国情怀,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作者: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 王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