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1版:理论探索

坚持“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入新境界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的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并在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关键词:“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时代是思想之母,理论的价值评估应该置于时代背景之下,并起到推动时代发展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百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结合中国的实际,并且创造性地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它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带领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一、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两个结合”实际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从理论上来看,我们要强调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着中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能够凝聚中国力量来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目标;而从实践方面看,我们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教训,这也为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依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理想追求目标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之上的,这就需要二者互相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理论,强调了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开创性的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这也说明了中国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能够支撑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焕发生机,同时也向世界充分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是有迹可循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够使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文化谱系与文化认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方案

  探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回望历史,我们也历经了千辛万苦,中华民族在鸦片战争之后便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方略,但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均以失败告终,此时的中国迫切地需要新思想来引领救亡运动。终于“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这恰好和中国想要实现自身的复兴是相符合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为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且在实际上成功地指引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不能保证革命的必然胜利,要想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就必须要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进行了总结,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我们党非常善于自我总结、自我批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更是为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和科学指引。

二、“两个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于其强大的包容性,它可以为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的中国人民提供赖以生存的文化资源,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生长沃土。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备着凝聚思想、振奋人心的力量,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两个结合”的背景下重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深入挖掘可在新时代继续发挥鼓舞作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激发其新的文化生命力。

(一)“两个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的新延伸

  我们可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内蕴的中国精神来凝聚中国力量,并以此成为我们追寻马克思主义远大目标的动力。“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新延伸,在文化实现“两创”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抛弃传统意味着斩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内化为中国人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其讲话中也一直坚持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来阐述中国精神,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高尚品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等。这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体现出的强大生命力。除此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文化“双创”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挖掘和提炼符合时代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推动新时代社会的发展。

(二)“两个结合”提升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新水平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并没有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新时代,我们已经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也为我国在世界的话语体系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我国在话语的表达中更具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此阶段也更加强调了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而我们也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之际坚持“两个结合”。因此,我们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要对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对外增强文化传播力、防范意识形态的渗透,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中国从不缺好故事,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中国故事,并在这个诉说的过程中将其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相融合,让中华的瑰宝在马克思主义的洗礼下焕发出新的光辉。

三、“两个结合”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我国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两个结合”推进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入了新的境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自觉,“两个结合”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我们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基本遵循及重要内容。放眼全球,我国的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中国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各国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上,我国“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走自己的路,走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新道路,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也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借鉴其他优秀文化的成果。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历史性地解决了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下,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践探索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终点,在“两个结合”的持续推进下,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新道路,我们也需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我们可以坚信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两个结合”为内在逻辑,它最鲜明的本质就是“创新”与“创造”,它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实现民族复兴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这其实内蕴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辟具有世界性的示范作用,这也向世界表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不是只有唯一模式,每个国家都需要自主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结合”的提出正是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想要同世界各国加强文化交流,我们国家时刻都在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中国威胁论”是站不住脚的。历史也终将证明,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也不是只有西方现代化这一条道路,中国发展所提供的新模式,为世界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世界各地正处于发展困境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崭新的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强调了要坚持“两个结合”,这也更加凸显了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关键地位,这一重大论断是对我国百年征程为何成功的剖析,更为未来我党如何继续发挥领导作用指明了方向,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上,“两个结合”既发挥指导作用,也在实践中完善自身。

参考文献:

  [1]张传平.“两个相结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及其世界历史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2021,(12):12-20.
  [2]潘丽嵩,范晓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在“两个结合”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9-18.
  [3]王利波.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N].山西日报,2021-12-07(002).
  [4]朱康有.“两个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途径[N].临汾日报,2021-12-04(004).
  [5]史家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202(001).
  [6]王增福.“两个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6(05):1-10.(作者:1.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向瑶;2.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石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