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1版:理论探索

全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意蕴

  党的二十大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用“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既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思想兴则党兴,理论强则党强,要全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意蕴,不断深化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引领民族复兴巨轮行稳致远。

一、人民至上揭示了理论创新的核心本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价值旨归。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实践的理论,必将失去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开启新征程,要更加自觉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让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广大人民之中,展现更加蓬勃的力量。

二、自信自立标注了理论创新的时代方位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苦难辉煌的进程表明,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只能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决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没有自信自立的坚强决心和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上的坚定和在理论上的自觉[1]。当今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越是在重大历史关头,越要发扬自信自立的优良传统,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也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永葆理论上的清醒,在研究新实际、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理论宝库。

三、守正创新昭示了理论创新的科学精神

  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正道。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不管时代怎样变化,其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体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不动摇,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创”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性认识和创造性实践活动,“新”即新的认识成果和新的实践成果。守正就必须廓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身上的各种迷雾,坚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创新就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2]。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路径和发展。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问题导向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根本方向

  矛盾规律表明,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具有绝对性和普遍性,只有承认矛盾、正视问题,才能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都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推动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转化,实现社会历史不断进步。进入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党的中心任务。正是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我们才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办成了一系列大事要事;正是因为坚持问题导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才能紧扣时代脉搏,科学回答系列重大时代课题。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浅表的问题解决了,深层的问题又会暴露出来,坚持问题导向是永葆理论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

五、系统观念阐明了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3]。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系统观念进行了阐发和运用。例如,毛泽东同志就曾明确要求,“党委的同志必须学好‘弹钢琴’”。邓小平同志针对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历史、现实和未来有机贯通,把全局和一域、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用系统观念深刻阐明了创新理论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引。系统观念本身也是一个由正确认识、科学方法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要系统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全面提高七大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系统观念的科学内涵[4] 。

六、胸怀天下拓展了理论创新的视野格局

  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论基础和动力源泉。从诞生背景看,马克思主义广泛吸收和改造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不仅是所处时代的精华,也是全人类的精华;从目标宗旨看,马克思主义把消除阶级对立、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最高奋斗目标;从理论品格看,马克思主义具有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张力,能够在接受实践检验的同时不断完善其理论形态、表达方式。
  胸怀天下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眼光、人类情怀与历史担当,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方法论[5]。进入新时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是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避不开、绕不过的必答题。要继续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胸怀天下读懂天下,以引领时代赢得时代,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文琦,周坤.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逻辑[J].宁夏党校学报,2023(1):22-28.
  [2]光明网.张小平王超: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实践[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6121697076451283&wfr= spider&for=pc.
  [3]刘军.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N].人民日报,2022-5-23(9).
  [4]梁超,张荣华.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6-24.
  [5]陶倩,石玉莹.坚持胸怀天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中国高等教育,2022(21):4-6+10.

作者: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梁润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